科技日报记者 张毅力
天青色的屋顶、弧线形的屋檐,在河南省开封市区内,一座彰显宋代美学的博物馆——开封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即将向公众展现“城摞城”的奇观。
走进博物馆,宛如进入时光地层之中,这里保留了16层道路夯土叠压、6个朝代城墙、3次黄河决口淤积、清代院落的水井。博物馆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将6个时代城墙的叠压痕迹活灵活现,这种地层加遗迹加数字的三维叙事,真正将文物遗址活起来。
一门见古今
据史料记载,北宋东京城的顺天门,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当时被称为“迎秋”门。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此门才更名为“顺天”门。因其向西直通郑州,并与内城上的郑门相呼应,故又被誉为“新郑门”。
“顺天门兴盛于宋代,淹没于明代,见证了开封城的沧桑巨变。”开封市顺天门遗址博物馆考古领队葛奇峰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遗迹,开封市自2012年便启动了新郑门遗址项目,经过多年的保护性考古发掘,已揭露出宋代城门和城墙遗址,以及宋至清代层层叠压的“路摞路”现象和清代民居院落的村落景象。目前,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规划已全部完成,为建设遗址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整体布局呈现瓮城形态,彰显了顺天门作为古老瓮城的独特价值。博物馆的展区被划分为前导空间、主展区和交互展示体验区三大板块。前导区负责引领观众进入展馆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和视觉元素,帮助观众迅速进入观展状态。
主展区则包括文物展厅、沉浸式展演空间、遗址展区和考古之路,这些区域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手法,对顺天门遗址的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而互动展示区则设有阅读区、儿童活动区和VR体验厅,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吸引公众积极参与,进一步了解开封城与黄河之间的紧密联系。
顺天门遗址博物馆运营总监陈兆锋介绍,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考古发掘现场作为其核心展示区域,并结合AR、VR、MR等尖端数字化技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解读和传达遗址的丰富信息及其深远价值。通过这种扎实严谨的研究与“文化+艺术+科技”的完美融合,公众将能够在游览过程中深入理解遗址的内涵。
讲述黄河与文明的对话
“守护城摞城的记忆,讲述黄河与文明的对话。博物馆以创新之姿,书写开封的古今答卷。”葛奇峰介绍,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是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研究北宋东京城的重要基地,更是开封城摞城、门摞门、路摞路、土层摞土层等历史文化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讲述大运河文化和黄河故事的最佳文物载体。
开封,这座因黄河而兴衰的古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曾孕育出千年前繁荣的东京,创造了辉煌的宋文化,但同时也饱受黄河水患的侵袭。历史记载,从金代到民国时期,黄河在开封境内发生了7次大改道,共计决口338次,开封城被洪水围困达15次,其中4次更是遭遇了灭顶之灾。然而,坚韧不拔的开封人民却总是在灾难之后,重新在废墟上建立起家园,一座座古城就这样在泥沙之下层层叠压。特别是被誉为“势若两京,九省通衢”的明代开封府,如今依然深藏地下。
葛奇峰介绍,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历时5年建成,创新“三权分置”运营模式。建筑模拟北宋瓮城结构,天青色屋顶彰显宋代美学。遗址区展现顺天门从五代到北宋的演变,“一门三道”凸显高等级建制,夯土城墙工艺精湛。七层道路叠压、元代行军灶等遗迹实证开封“城摞城”奇观,迦陵频伽、龙首套兽等出土文物见证宋代工艺水准。展馆通过视频与场景复原,解读考古成果,封存于1841年洪水的清代院落及百余件文物,成为历史灾难的鲜活标本。
“后期运营当中,我们也会打造一些虚拟空间,让游客更近距离地了解城摞城和顺天门背后的故事。”陈兆锋介绍,目前,该馆已进入开馆倒计时,将为展现开封城市发展史提供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