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丨茅以升:跨江筑桥破天险 含泪炸桥为抗战

2025-08-12 07:52:1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在其所著的《桥话》中写道:“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他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书香门第的茅以升,从小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很多乡亲都认为,他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文学大师。然而,他家乡一座名为文德桥的小桥的坍塌,几位乡亲溺水而亡,这让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学习造桥,要造出踩不坏、挤不垮的桥。

1916年,20岁的茅以升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远赴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桥梁系学习,仅用一年时间便获得了硕士学位。随后,他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结构之次应力》中提出的理论,轰动了当时美国学术界,后来被人们称为“茅氏定律”。

那时,茅以升并没有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发展,他毅然选择回到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用他自己的话说:“纵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祖国需要我!”

1933年,茅以升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在钱塘江上造出一座桥。钱塘江,古称罗刹江。这里江水凶险,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唐朝诗人罗隐曾诗云:“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大桥建设过程困难重重。江底淤泥又滑又厚,木桩难以打入;水流湍急,600吨重的沉箱难以控制;再加上战争阴霾笼罩,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时常在上空盘旋。面对这些险阻,茅以升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冲到一线。他发明了涉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新技术,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1937年9月26日4时,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顺利驶过钱塘江,标志着铁路桥顺利通车。这是茅以升终生难忘的时刻:历时两年半,克服80多个重大难题,中国人终于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自己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战局恶化,钱塘江大桥通车后不久,茅以升接到了一则通知——将这座汇集了他无数心血的大桥炸毁。这让茅以升心痛到了极点。1937年11月15日,日军登陆了杭州湾。如果登陆后的日军占领了钱塘江大桥,就会成为日军运输军事物资的重要纽带。为了不让钱塘江大桥落入日军手中,茅以升不得不于12月23日挥泪炸毁钱塘江大桥。当时,他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带着精心保护的14箱资料回到杭州。他克服重重困难,将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被委以重任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这是他修建桥梁履历中的重要一笔。

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选在了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这个地方的好处是江面窄,两岸地势高,是建桥难得的理想环境。但是,这一区域内江底岩层破碎,打桩遇到新挑战。经过反复思考,茅以升在国内勇开先河,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进行打桩。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江底地形复杂的问题,还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预计4年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仅用2年就竣工了。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从此,长江还是长江,但是阻碍中国南北物资交流的天堑变成了通途。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