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灰堆堆”到“花园矿”——绿色矿山的“铟都”样本

2025-08-13 20:27: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站上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锌铟)的矿山观景台,远眺矿区边坡上连片的川滇桤木、紫薇、刺桐、红叶石楠织就绿色地毯,很难想象那也曾是岩石裸露的采矿区。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位于中越边境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的华联锌铟多金属露天矿区,远处的电动矿用卡车,沿着智能调度的路线缓缓行驶;车斗里的矿石,将被运到全球最大的单系列多金属选矿厂分选出多种有用金属精矿。这幅“矿在林中、林在矿中”的图景,是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用10年时间绘就的绿色矿山新图景。

作为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国有企业,华联锌铟从1958年诞生的“文山州都龙锡矿”,蜕变成为现代化矿山企业,日选矿能力达到11000吨,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创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

从石漠矿区到绿色王国的蜕变

稀贵金属铟,是液晶等的核心材料,光伏的刚需,也是无可替代的战略级资源。马关县因坐拥全球最大铟矿资源,并通过华联锌铟公司的赤铁矿法等关键技术,建成世界最大原生铟生产基地,拥有“铟都”的地位。

在马关县铜街—曼家寨矿区的排土场,这里的生态修复工程已持续了10年。

2014年这里还是碎石裸露的采矿迹地,如今已培育出多种植物构成的混交林,林下旱冬瓜与紫花苜蓿形成的地被植物系统,使土壤侵蚀模数从每年每平方公里5600吨降至800吨。

“我们创新采用‘爆破削坡+客土喷播+藤蔓固坡’三位一体技术,在50度左右陡坡上喷播改良土,混合草灌种子与保水剂,实现了陡坡快速绿化。”华联锌铟安全环保部副主任工程师简文荣介绍。

针对高陡边坡难以绿化的难题,企业引进“客土喷播”技术,将混合了草籽、有机肥的“营养土”,用高压管道喷射到岩壁上,让昔日的石头坡三个月内就能“长”出绿色。如今矿区复绿面积已达2900余亩,相当于270个足球场大小。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企业建立的矿山植物园收集了滇东南特有植物32种,其中马关杜鹃、云南穗花杉等濒危物种在此实现野外回归。

2024年春季生态调查显示,矿区已记录鸟类47种、小型哺乳动物12种,较2019年增长62%。这种“采矿—复垦—管护”的全周期治理模式,使华联锌铟成为“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云南省省级绿色矿山”。

智能矿山的绿色跃迁

“轰!”随着一声闷响,100吨级电动矿卡满载矿石缓缓驶离采场。

在华联锌铟的矿区,节能降碳的创新,嵌入到工艺流程的各环节,体现在生产全流程、运行在每一台设备里。

2020年5月,国内首台TR50型矿用卡车,在这里完成“油改电”改造——这个曾日均“喝”掉数百升柴油的“巨兽”,摇身变成零排放的电动“先锋”。在华联锌铟,这样的纯电动卡车已有36台,不仅每年省下5000余万元成本,还减少2.6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活13万棵树。

创新思维,还催生了“下行皮带发电”的巧思:运输矿石的皮带机空载下行时,动能可转换为电能,一年累计发电400多万度,够3000户家庭用一年,折合节约标煤1000余吨。

新田矿区110千伏双电源改造,不但给生产装上“双保险”,同时提升了1%的开机率,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每年为企业多创效800多万元。

从“油改电”的突破到“全链条低碳发展”的智慧,华联锌铟用一次次技术创新,让节能增效成为矿山的绿色“锐动源”。“企业更深层的绿色变革,在资源利用领域。”华联锌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苏元告诉记者。

在废石资源综合回收车间,记者看到3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将工业边界品位以下的含矿“废石”转化为宝藏。“通过多金属低品位矿石及其含矿废石的综合回收工艺的成果转化应用,我们还形成‘光电选矿+淘汰选矿+螺旋溜槽选矿’立体选矿工艺,年处理废石300万吨,回收矿石80万吨,相当于一座中型矿山产能!”华联锌铟生产技术中心技术负责人韦会福领着记者边走边介绍,语气中是满满的自豪感。

韦会福说,在华联锌铟选矿厂,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日处理8000吨单系列多金属选矿生产线,采用SAB磨矿工艺,使锌回收率、铟综合回收率大幅提升,每年多回收锌、铟金属千余吨,年创效3000多万元。

在智慧化升级方面,创新同样展现出惊人的成效。5G+智能调度系统,让矿区卡车空载率显著下降;磨矿智能控制系统,则将球磨机效率提高10%以上,浮选药剂单耗降低约15%。“这些技术创新背后,有11项发明专利、128项实用新型专利支撑,让我们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苏元说。

绿色循环经济的奥秘

记者看到,在华联锌铟矿区,“污染防治”不是口号,而是一张运转成熟的生态防护网。

在选矿车间,回水设施可让95%以上的废水循环利用,相当于每年省下一座小型水库的水量;为守住水质底线,公司投资5000余万元,建起两座尾矿库水处理站,确保废水经处理后洁净排放。

令人瞩目还有,1.8亿多元打造的清污分流工程——4条隧道,像地下“动脉”,将雨水与生产废水分流,从源头切断污染路径;粉尘防控方面,7辆大型洒水车每日穿梭,8300余米的固定式喷淋系统,如绿色绸带缠绕矿区主干道,让粉尘乖乖“落地”。

“为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我们在生产车间建成了危废暂存空间,让每一分危险废物都有规范归宿。”韦会福说,基于矿用自卸车纯电化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皮带自发电和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等项目叠加,综合施策,企业单位产值能耗较2019年下降23%,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实现矿区废气、废水、噪声全达标,周边水体清澈如初。

从昔日的“灰堆堆”,到如今的“花园矿山”,华联锌铟正是用创新与坚守,建起一个集生态修复、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与社区和谐于一体的新型绿色矿山企业,并以每年6.56亿元的税费贡献、2900亩的复绿成果、2.69万吨的碳减排量,绘就新时代边疆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立体新场景。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