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扎根田间地头的农业创新“试验田”

2025-08-13 22:59: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盛夏的哈尔滨清风送爽,8月11日,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科技小院与研究生论坛在哈尔滨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小院创新模式、新农科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注入智力动能。

在论坛中,五位小院负责人分享了工作进展与经验;15名研究生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科研进展并接受了专家评委的点评和打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科技小院作为农业创新的“超级实验室”,将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为农业强国建设培育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人才。

十余年来立足实践探索新模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曲周创立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十余年来探索出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路径。

科技小院自诞生以来,已在全国广泛布局,成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推动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更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指出。

立足实践,北京科技大学现代农学院依托学校综合优势,打造“小核心、大网络、广协作”的新农科教研队伍,在全国主要生态区建立10个科技小院,引入农业物联网与智能管控平台,构建数据协作网,形成支撑产教融合的实践体系。

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司怀军分享了该校科技小院的建设经验。目前,甘肃农大在三部委、行业协会及企业支持下,建成31个科技小院,分布于省内10个地州市,覆盖牛、羊、菜、果、薯、药及良种等8大农业产业。

“我们的科技小院遵循‘从生产平台到生产一线’原则,围绕农业急需技术难题,联合地方人员与农民开展研究,创新生产模式并直接应用于实践。”司怀军介绍,通过派遣研究生常驻乡村,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实现“零时差指导、零门槛服务、零费用培训”,累计培养研究生500余名,解决生产问题2000余项,带动农户增收超1亿元。

倡议构建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生态

“科技小院虽以‘小’命名,却肩负着农业强国建设的‘大’使命。”北京科技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臧勇表示,它是锻造兴农人才的熔炉,让青年学子在“自找苦吃”中成长为“三农”铁军;是农业科技落地的“金桥”,让实验室技术在田间开花结果;是激发原始创新的沃土,孕育颠覆性技术与实用专利;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林林表示,科技小院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农学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与农民的交流中理解乡村需求,在破解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这是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林林说。

展望未来,张宏翔认为科技小院需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支撑的智能化管理,并深化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兼具农学、生态学、社会学等领域素养,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臧勇代表北京科技大学倡议构建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生态:共建共享统一标准,联合制定可复制的建设规范;强化协同创新网络,建立跨校联盟与多学科攻关平台;深化产学研用闭环,形成“研发—转化—应用—反馈”完整链条。“当全国科技小院通过数字纽带连成网,高校、企业与农民的智慧将汇聚成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臧勇表示。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