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周思同
从水稻病虫害识别算法到农业大模型研发,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神农大模型团队在智慧农业领域持续突破。科研助理徐国威用五年时间,完成从本科生到科研骨干的蜕变。
2020年,还是一名大二学生的徐国威加入团队,与同学黄金泽历时一年研发水稻病虫害识别算法,相关成果于2021年投稿SCI论文。2022年,他主导企业合作项目“语音直播敏感词控制盒”研发,带领团队攻克硬件调试与语音实时识别技术难关,推动产品落地。2023年,在高效完成科研助理工作的同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并参与“神农大模型1.0”研发。
2024年,徐国威与团队成员在北京怀柔科技小院驻扎月余,深度参与“神农大模型2.0”攻关,取得阶段性突破。2025年春节期间,团队研发的“神农百晓”农学学科大模型作为唯一新农科模型,正式入驻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回首五年科研助理历程,这是一段从懵懂入门到坚定方向、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并为智慧农业添砖加瓦的珍贵旅程。”徐国威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他已申请转博,期待在团队中继续深耕,在智慧农业的探索之路上持续成长。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