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杨雪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治水兴水看新疆”采访团队,实地走访了镶嵌在天山南北的多个河流湖泊。在赛里木湖畔,清澈的湖水能见度可达数十米;在吉尔格朗河岸景观带,人们在轻柔的晚风中悠闲纳凉;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的水鸟自由嬉戏;在阿克苏多浪河景区,昔日破旧沟渠变成连片的公园带。
近年来,新疆聚焦河湖治理,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的热情,持之以恒做好水资源保护各项工作。尤其是在幸福河湖建设方面,打造了一批示范“样板间”,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奠定基础。
“铜墙铁壁”守护湖泊水质
要问新疆哪个景区人气最旺,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当仁不让。据统计,截至8月5日,今年赛里木湖景区接待游客已突破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4%。
赛里木湖吸引游客的最大原因,无疑是湖水清澈。而为了持续保持优良水质,当地政府在湖水外围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
赛里木湖属于干旱内陆区高原封闭湖,水体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十分脆弱,容易受到过度放牧等外界因素干扰。对此,当地政府系统全面诊断、剖析湖泊生态环境问题,颁布了博州赛里木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让生态治理有法可依。
赛里木湖管委会资源环境管理局林业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持续治理,赛里木湖景区内修建了木栈道、31座旅游公厕及6座可移动式公厕,其中16座新建旅游公厕可以实现污水中水回用,建设了2座污水处理厂,对剩余15座旅游公厕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景区里的区间车、无动力滑翔伞、游艇、帆船都使用了绿色能源,最大程度降低了污染。
治理效果显而易见。2018年,赛里木湖整体水质由Ⅲ类提高到了Ⅱ类,部分区域水质达到了Ⅰ类,天鹅、银鸥、红嘴鸥等140余种动物和630余种植物在此安家。
在新疆,像赛里木湖这样通过治理实现生态蝶变的河湖并非个例。入选2024年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吉尔格朗河,过去由于融雪型洪水与山区暴雨型洪水频发,沿河两岸的耕地、房屋多次受洪水侵害。植被覆盖不足,两岸河床裸露,被当地人称为“烂河滩”。
2013年到2023年,伊宁县投资3.27亿元对吉尔格朗河进行系统治理,修建护岸、护坡以及防洪堤,已形成上游着力防止水土流失、中游优化滨水空间、下游完善生态治理的格局。伊宁县水利局局长张铜伟说,通过植被恢复、防洪工程建设等方式,实现了水患治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多重功效。
“成长方案”增加湿地面积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长出”一片巨大的水面,岸边芦苇繁茂,湖中水草青青,空中飞鸟翱翔。这便是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过去,这里曾是水系零碎的小片地块,当地看中其巨大的生态潜力,量身打造了“成长方案”。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张建坤介绍,近年来,玛纳斯县采取退耕还湿、生态补水、设置保护围栏等措施,加大对湿地保护力度,持续改善湿地内生态环境。2011年4月到2024年10月,共退耕、退塘、退牧还湿3万余亩,完成植树造林及次生灌木林修复达1万余亩。通过一系列举措,湿地面积由最初的4万余亩增加至现在的11万亩,湿地覆盖率由之前的59.7%增加至84.16%。
广阔的水域为湿地内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作为世界候鸟迁徙三号线上的关键生态节点,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候鸟种类从2018年的159种增至目前的198种,其中包括连续三年在此过冬的天鹅。
水系公园形成独特风貌
行走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市,仿佛置身江南。多浪河水面宽阔,两岸公园连片,绿树成荫。
多年前,穿城而过的多浪河仅为数公里长的沟渠,两岸密布低矮平房,仅有一座简易水泥桥连通。2006年,阿克苏市启动了景区提升三期工程,全长7.7公里。目前多浪河已建成集文化、休闲、观光、运动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水系打造的迎宾公园、龙潭湖公园、幸福公园等10余个公园,如珍珠串联,形成“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独特风貌。
阿克苏市公园服务中心主任李云杉告诉记者:“一期滨河公园拓宽河道、扩建湖面,新建机动车桥梁及凤凰广场等特色文化广场;二期锦绣公园融入江南水乡元素,建造九眼桥、观荷栈道等景观;三期凤泉公园则持续提升生态品质。”
如今,多浪河的“成长”还在继续。阿克苏市将持续深化多浪河生态修复,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