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揭榜挂帅”激活AI创新生态

2025-08-17 14:33: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刘雯静

“可以拍照、录像、实时翻译,还具有AI识别功能,如果你问它前面是什么东西,它可以把相关物品识别出来。”8月10日,在2025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上,捧回第五届镇江菁英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证书,北京汉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赵阳,摘下佩戴的AR智能眼镜,向记者展示其中的“奥秘”。

在大会现场,不仅有赵阳这样带着前沿成果签约落地的优秀企业,也有27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张榜发布。

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早在2022年,镇江市政府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引导专项资金,并先后征集5批次技术需求,遴选出150项重大技术需求,成功解决技术难题88项。

前沿科技与传统企业双向奔赴

签约台前,聚光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琦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携手江南大学达成产学研项目合作。

“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的是一条同时适用于多型号电池生产的柔性生产线,建成全球首条四规格碱性电池智能混线生产系统,突破传统产线单一品种的刚性生产模式。”该公司总经理吴国平表示,江南大学针对企业技术需求专门开发了非标电池在线精密检测技术及系统。

在此之前,依托镇江市科技部门的政策支持,琦瑞科技已经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开展合作,在高速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算法、高速在线视觉检测等前沿领域,加速理论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现场表示:“2025年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AI基础大模型从单模态向多模态发展,今年成为行业+AI的应用元年。”

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浪潮,拍打在传统企业的转型堤岸上,也冲刷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固有模式,激荡出破局的机遇与新生。

记者了解到,近日《镇江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印发,明确实施智能工厂培育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以“数字人”发布亮相的琅琊创新港,则是镇江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教育培训等产业,着力打造的一个提供AI算力、科技展示交互、项目孵化等功能的综合创新平台,为南京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郑纬民也提出建议,镇江可依托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在“模型微调”上重点发力,构建“船舶制造”“智慧农业”等特色领域大模型。

一次次牵手、一项项政策、一层层推进,见证着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激活镇江的创新生态和产业动能。

“智力流量”化身发展“关键变量”

用最大的诚意聚才、留才、用才,更大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更实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记者走访中,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科技人才与镇江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双向奔赴”“三向交流”。

为了探索人才、技术供需适配的新路径,镇江新组建了6家人才攻关联合体和2家创新联合体。

在碳纤维领域深耕10余年的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前的“揭榜挂帅”中,已联合山东大学专家团队成功破解国产碳纤维强度在复合材料中转化率偏低的关键难题,实现碳纤维在更多领域的进口替代。

此次恒神股份联合东华大学、南京晨光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公司董事长刘瑾表示,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用’的联合体建设,能够形成‘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

数据显示,镇江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1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促成项目超3500项,高校“智力流量”正成为镇江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同时,镇江还推出实施大学生“聚镇”计划、青年人才“归雁”计划等极具吸引力的政策,4年多来累计引进青年人才达15.9万人。

作为镇江创新人才“蓄水池”和创新成果“供给库”,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与镇江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500余项、合同额达3.3亿元。”

为推动院校专家和企业人才双向赋能,今年镇江市又选聘89名产业导师和技术副总,带技术、带经验奔赴讲台和生产一线,让人才各展所长,产教融合机制持续深化。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当前镇江正聚力创新引领产业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扩大创新“朋友圈”,与各大高校院所、广大人才携起手来,合力建强转移转化的枢纽平台,携手激发创新创造的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