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通讯员 沈家迪 何建瑜
8月15日,“嵊泗县枸杞乡贻贝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地”在浙江海洋大学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贝类养殖设立的蓝碳计量基准地。
浙江舟山嵊泗县是全国最大的厚壳贻贝养殖基地,被誉为“贻贝之乡”。2024年,嵊泗贻贝养殖总面积达3.14万亩,年产量24.73万吨,其中枸杞乡就占了2.23万亩。其成熟的筏式立体养殖模式、完善的智能海域管理和环境监测系统,为蓝碳核算提供了理想的数据基础。
据了解,我国现有蓝碳核算体系尚未完全覆盖贝类巨大的碳汇潜力。如何准确评估其效率、量化生态影响以及有效对接碳市场?这些难题制约着产业可持续发展。基准地的设立,正是破解困局、引领未来的关键钥匙。
在此次合作中,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团队前期开创性提出“贝—藻—菌(3M)共同体增汇”方案,未来在嵊泗基准地科学计量出的贻贝蓝碳,其生态价值不仅能被精确量化,更能通过碳普惠交易转化为“真金白银”,并化身“蓝碳食品”走向百姓餐桌。
严小军介绍道,浙江海洋大学将举全校之力,依托学科优势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强化科技支撑,研发精准计量方法;推动成果转化,衔接碳普惠助农增收;深化协同创新,共建信息平台确保高效推进,将贝类蓝碳计量方案按照国际蓝碳计量标准实施。
“基准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预计可为养殖户带来显著增收,是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村的重大机遇。”嵊泗县枸杞乡渔农办副主任毛禹晟满怀期待地说,“它让企业和养殖户都看到,追求质量、保护生态同样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收益增加的双赢。”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