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8月18日,由中国能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由“一园一矿一廊道一码头”组成,总投资约24.37亿元,项目达产后年产值8亿元以上。
据介绍,该项目创新性地将传统运输设备改造为能源回收装置,通过10公里廊道胶带机与发电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了物料运输与能源回收的双重功能。同时,充分利用矿区500米的自然高差,在输送物料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装机功率达到2500千瓦。实测数据显示,系统每小时可稳定发电1235度,日均发电量超过2万度,相当于满足1300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
在能源管理方面,项目采用智能调度策略,所发电能优先供给生产线使用,余电则接入地方电网,形成高效的双向消纳模式。除10公里长胶带自发电外,项目还引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光伏装机容量3.5兆瓦,实现绿色能源供给,年综合消纳率达84%以上,年总发电量达1000万度,形成节能降碳的全新路径。
针对矿区复杂的地形条件,项目创新构建了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该平台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和AI技术,1:1还原矿区实景,实现生产全要素的可视化管理。在安全监测方面,平台通过AI算法分析监测数据,可提前预警边坡位移等安全隐患,预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同时,设备健康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运行参数,实现预测性维护,使设备故障率降低60%。这种虚实结合的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矿山的安全管控水平。
在运输环节,项目全面推行电动化转型,投入18台70吨级纯电动矿卡组成作业车队。运营数据表明,每台电动矿卡相较传统柴油车年节约燃料成本62.5万元,三年周期内综合维保支出减少62.57万元,展现出显著的经济优势。在环保效益方面,单车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7.04吨,整个车队年减碳量超过5000吨。
为确保电动矿卡的高效运行,项目配套建设了智能充电站,并开发了专属的调度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实时数据监测,动态优化运输路线和充电策略,使车队空驶率降低35%,综合能耗下降22%。这种规模化应用纯电矿卡的实践,为露天矿山运输环节的清洁化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