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旋律遇见科学奥秘 《耳朵里的动物园》科普音乐会成功举办

2025-08-18 21:41: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赵卫华

8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馆报告厅内掌声与欢笑声交织,一场名为《耳朵里的动物园》的科普音乐会在此圆满落幕。这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跨界盛宴,让观众在悠扬旋律中聆听自然密码,在趣味解说中探寻动物世界的奥秘,成为科普创新实践的又一鲜活范例。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北京市科协、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特色活动,本次音乐会以“从音符到自然:圣桑《动物狂欢节》的科学解码”为主题,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段玉龙担纲主持,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张劲硕研究员担任科学解说嘉宾。少儿乐团与管弦乐团的联袂演奏,为11个乐章的经典旋律注入灵动生命力,配合 AI 生成的动物行为科普视频,构建起“听觉+视觉+认知”的多维沉浸体验。

当《狮王进行曲》的雄浑旋律响起,大屏幕上 AI 模拟的狮子狩猎场景同步展开。“狮吼声波可传播5至8公里,是它们宣示领地的‘语言’。”张劲硕的解说让观众恍然大悟:原来音乐中威严的节奏,竟与狮子的生存智慧如此契合。而在《大象》乐章中,低沉舒缓的旋律不仅勾勒出大象漫步的姿态,更暗藏科学玄机——张劲硕揭秘,大象能通过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低于20Hz)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无声的对话”是其种群沟通的关键方式。

旋律的切换间,科学知识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袋鼠》的欢快节奏里,藏着跳跃动物的运动奥秘;《驴》的诙谐旋律后,是非洲野驴仅存百头的濒危警示;《杜鹃》的悠扬啼鸣中,暗含着跨越30多国、往返非洲的迁徙奇迹。当《天鹅》的大提琴滑奏响起,张劲硕将旋律与流体动力学相联系:“天鹅游水时的优雅姿态,正是自然界对空气阻力的完美应对。”

互动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乌龟怎么分辨公母?”“最大的大象有多大?”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张劲硕用通俗的比喻一一解答,让科学不再遥远。演出结束后,观众仍流连于特设打卡区,在旋律与知识的余韵中回味这场奇妙之旅。

据了解,本次音乐会通过中国科学技术馆全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让未能到场的观众也能共享盛宴。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音乐会以“艺术+科学”的创新形式,丰富了科普传播的路径,为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普格局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中国科学技术馆还将推出《文明的烛火》科普游园剧、《好奇新疆》微纪录片等系列项目,持续探索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道,让更多人在艺术熏陶中感受科学魅力。

(中国科技馆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