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芜菁种植实现高产突破 助力农牧区饲草保障

2025-08-19 19:58:4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8月19日清晨,拉萨河谷薄雾未散,曲水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拉萨市高原生物研究所种植基地内一派火热:一颗颗硕大如篮球的芜菁被连根拔起,滚落在松软的土地上。测产组现场宣布实测亩产鲜重10047斤。这标志着西藏有了首个“万斤粮饲兼用作物”,也有望填补长期困扰高原畜牧业的饲草缺口。

“没想到能长这么大!”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姜丽丽双手托住一棵直径近30厘米的芜菁说道,在西藏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永平研究员团队,历时7年选育出早熟、晚熟两个系列品种。“60天到110天可分批采收,正好把西藏短促的生长季掰成两段用。”她说。

雪域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年均气温比内地低10℃左右,天然草地产草量仅为内地的十分之一,高蛋白豆科牧草更是稀缺。传统观念里,“不长草的高原”似乎只能向外求援,姜丽丽却给出另一组数据:新品种芜菁粗蛋白含量17.99%,接近“牧草之王”紫花苜蓿;48小时体外干物质消化率88.08%,牦牛增重可提高62公斤,奶牛产奶量提高4.75%,饲料成本反而下降8%—10%。一株芜菁,既是新鲜蔬菜,又是蛋白饲草,还是藏医典籍里的“消食解毒”药材。培育芜菁,有望一举三得。

团队在林芝、日喀则、阿里、那曲等12个试验点布下“棋盘”。那曲市色尼区海拔4500米,曾经是“种活一棵树都难”的禁区,如今房前屋后绿意盎然。2025年,仅那曲就有800多户农牧民报名种植。曲水县才纳村村民多吉说:“过去一亩青稞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种芜菁,一亩能卖5000多元,剩下的叶子还能喂牛。”

丰收背后,是育种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一次次“死磕”。高寒、低氧、昼夜温差大,是高原育种绕不过去的“三道坎”。面对极端环境,姜丽丽和杨永平团队首先把目光投向历史上就在雪域扎根的芜菁。通过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团队锁定耐寒基因,再经多轮抗冻训练,筛选出了能在零下8℃短时低温下正常膨大的品系。为了解决种源瓶颈,姜丽丽又建起西藏首个芜菁育种基地,把种子繁育搬到温度相对较高的拉萨,一年可扩繁良种5万斤,满足10万亩用种需求。

“过去我们总担心高原产出,现在更担心的是好东西走不出实验室。”姜丽丽透露,下一步团队将编写《西藏芜菁高效种植手册》,向农牧民群众普及种植技术;联合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在曲水打造“百千亩智慧芜菁示范区”,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把高原的每一片叶子管起来,真正让科研成果变成农牧民口袋里的收入。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