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戈壁变绿洲——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见闻

2025-08-19 21:37: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何铁城 钱晓虎 张大禹 黄鑫陇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银色沙滩边一汪浅水,周边自然生长着海洋漂来的水芫花、通过鸟类传播的马齿苋等植物,绿意盎然。在近处工作的科研人员介绍,这是近自然盐生沼泽,其形成需要良好的海水水质、土壤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源。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南海岛礁采访时看到:碧海澄澈、绿树成荫,原本如同戈壁的白茫茫的珊瑚礁砂滩变成了绿意满眼的海上家园,人与自然正在这片海洋国土上和谐共生。

用绿树绘就南海岛礁全新底色

南海海面,阳光炽烈。岛礁一隅,木麻黄如忠诚的卫士,围起一块方形土地。一半是生机勃勃的菜地,各色瓜果蔬菜在此扎根生长;另一半则是苗木幼株的乐园,菠萝蜜、芒果等果树幼苗挺立,大叶榄仁、阔叶榕等抗风植物身姿矫健,奏响生命的序曲。

“在岛礁种树比登天还难。”在南沙待了20多年的二级军士长胡冬冬抚摸着饱经风霜的树干说道。岛礁官兵们用了数年时间探索出先用木麻黄筑起防风屏障,然后在背风处育苗、开垦菜地、试种热带植物等方法,一点点摸索岛礁绿化的门道。

从第一株太阳花艰难扎根,到岛礁绿化全面铺开,再到如今官兵们开始在岛礁上自主育苗,实现绿化苗木“本土化”的探索,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了数十载。

岛礁上的官兵们有个传统:每次上礁,大家都会自发地从家乡带来种子。没有泥土,他们就趁着换补时机,肩挑背扛,像燕子衔泥般,一点一点从大陆运来;没有合适的土地,他们便充分利用水杯、泡沫箱等一切可利用的工具,装满泥土,将其当作培育生命的摇篮;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植物能够轻易存活,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的种子,与官兵们一同在这片土地上,与恶劣的环境展开激烈的抗争。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终于,一朵顽强的小花在南海的版图上绚丽盛开,太阳花迎着赤道炽热的阳光,舒展着娇嫩的花瓣。

在华阳礁,官兵培育的植物种类已达120余种,植被覆盖率超过90%,成片的木麻黄林、抗风桐林、大叶榄仁树林鳞次栉比地分布在各个角落,林下土壤表层出现了落叶和枯草形成的腐殖质,乔、灌、草衔接互补的森林植物群落生长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美济礁,官兵利用环境监测站监控绿化数据,全面动态掌握植被生长情况,湿地公园、诺丽果园等一批生态示范点见证着岛礁固砂覆绿工作的显著成果……

随处可见的绿植让南海岛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绿色已然成为南海岛礁的全新底色,碧海绿洲成为中国南海上的一幅崭新画卷。

用科技构筑新型岛礁生态治理格局

近年来,南海岛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加快创新技术手段,推动实现岛礁生态可持续发展。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礁堡,仿佛能够将人烤化。午饭的烟火气息刚刚散去,美济礁官兵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将用餐后的餐厨垃圾收拾妥当,运往饭堂后方的垃圾转运点。在这里,中士孙浩天驾驶着餐厨垃圾回收车已经等候多时。

分类、称重、上车,做完这些工作,孙浩天驾驶着车辆逐渐驶离岛礁生活区。10多分钟后,车辆在一栋平房前稳稳停下。

孙浩天与环保工人合力将10余桶餐厨垃圾卸下,倒入一台庞大的机器中。机器内部,餐厨垃圾正经历着高温消毒、微生物发酵降解等一系列神奇的转化过程。

“这是我们岛礁上的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设备,只需要将餐厨垃圾倒入其中,经过高温消毒,微生物发酵降解等一系列工序,就能将餐厨垃圾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富含腐殖质的有机肥。”孙浩天抚摸着眼前的机器,掬起一捧有机肥放在鼻子下面闻了起来。“这可是宝贝,比我老家的黑土还肥呢!”孙浩天说。

官兵们一日三餐的食物残余,摇身一变成为了养护绿植的宝贵肥料,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走出了一条资源可再生利用的生态环保发展新路。

守礁官兵利用这些珍贵的有机肥,在岛礁上开辟出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菜园。走进某岛礁“四防”菜地,滴灌系统正滋滋地喷着水雾,水珠落在黄瓜叶上,滚成晶莹的珍珠,藤蔓上挂着的黄瓜顶着小黄花,像一个个绿灯笼在风中摇晃。除了黄瓜,生菜、芭蕉、甘蔗等蔬果也长势喜人。

走进渚碧礁海洋环境监测站,一面巨大的LED屏幕瞬间吸引目光。屏幕上,海底世界宛如梦幻画卷徐徐展开:数不清的彩色珊瑚如灵动的鹿角般在海水中舒展,成群鹦鹉鱼穿梭游曳,鱼鳍闪着蓝绿色的光……屏幕右下角,海水温度、盐度、pH值等信息每10分钟更新一次。

“这是我们岛礁周边海域的实时景象。几年前,我们搭建了这套海洋环境监测系统,通过这些水下摄像头,我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监控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一级上士谢江河指着屏幕上正在游曳的鱼群。

谢江河告诉记者,就在几年前,这片海域也曾经历过一次生态危机。几年前,通过水下摄像头,官兵们发现水下珊瑚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守备部队与中国科学院专家迅速展开研究,很快锁定罪魁祸首——长棘海星。

从当年潜水员拍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长棘海星如同肆虐的蝗虫,疯狂啃食着珊瑚。所幸,守备部队和科研院所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打捞大量长棘海星,成功遏制住危机蔓延,避免了珊瑚礁遭受更大破坏,守护住了这片海洋的生机。

“这套监测系统就是我们守护岛礁生态的‘千里眼’‘顺风耳’!如今,它不仅能实时监测海洋水质、珊瑚礁生长状况,还能对鸟类迁徙、海龟繁殖等进行动态追踪,为科学保护南海生态筑牢了数据根基。有了它,我们就能更精准地守护这片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物撑起坚实的‘保护伞’。”谢江河说。

用情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生态保护成绩如何,动物种群最有发言权。

东岛——中国唯一的白腹鲣鸟栖息地,也是世界第二大白腹鲣鸟繁殖种群所在地。在东岛官兵眼里,白腹鲣鸟不仅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同样也是与他们常年相伴的邻居。

面对这些在此繁衍生息的邻居,在东岛服役近10年的观通战士张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坚守着“三个不”原则:成千上万的鸟蛋,一个都不能捡;数以万计的鲣鸟,一只都不能抓;结群休憩的鸟群,一次都不能吓。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经常为鸟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海岛地处低纬度地区,热带气旋频发,每年都要经受数次台风的侵袭,有时台风来势凶猛,就会将鲣鸟精心搭建的鸟窝破坏。近几年,每次台风来临前,东岛官兵都会尽可能帮助它们渡过考验。

不仅在东岛,南海各岛礁官兵均自发护鸟。在金银岛琼崖海棠林中,战士们经常自发加固鸟巢。这种鸟巢是官兵自制的,分上下两层,共四个小窝。官兵在里面铺上树枝,吸引了不少海鸟在这里安居产卵。

李昕宇生长在洞庭湖畔,见惯了湖上水鸟觅食、候鸟翻飞的美丽景象。可他刚上礁时,岛礁的绿化刚刚起步,在光秃秃的礁盘上寻觅了一个多月,李昕宇才远远望见了几只海鸟。鸟影稀罕,他只能将心爱的长焦镜头束之高阁。

随着岛礁湿地公园的建成,经过各方努力,这里摇身一变成为鸟类的天堂。如今李昕宇不仅重拾爱好,还考取了摄影师中级证书,部队让他兼职记录岛礁生态环境的点滴变化。

“你瞧这张!去年这里只有两对白鹭筑巢,今年已经有10来对了。再过半个月,这窝小白鹭就能飞了。”李昕宇说。白鹭是“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对栖息地的水质、空气以及觅食环境都非常敏感。岛礁的绿地显然通过了白鹭的“安检”,目前这里每年都栖息着成群的白鹭。

除了海鸟,海龟也是岛礁的“常客”。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和守礁官兵共同在永暑礁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再次印证了南海海域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濒危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

在南海多处岛礁,每到繁殖季节,总有海龟爬上砂滩,在这里完成一场场生命的延续。它们将一颗颗珍贵的卵产在礁盘之上,后又重返大海。在官兵们的悉心守护下,越来越多的小海龟能够顺利孵化。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