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发展新质生产力,地质行业何为?”8月24日,在济南举行的沿黄九省(区)地质工作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焰新表示:“地质行业应该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比如在新能源方面,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加强天然氢勘探评估;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强环境监测、矿山生态修复、土壤—地下水修复等。”
当天,黄河流域九省区地质系统有关负责人,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到济南,在“彰显地质担当,共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主题下,聚焦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生态环境修复、战略性矿产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AI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本次成果交流会是山东省地矿局响应国家号召、践行使命担当,分享前沿科技成果、激发创新思维、交流实践经验,携手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地质科技合作新格局的具体实践。”山东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成伟表示。
“黄河流域破解碳锁定效应迫在眉睫。”王焰新院士表示。所谓碳锁定效应是指经济被锁定在以碳基技术为主体的技术体系之中。打破碳锁定需要依赖先进的低碳技术。在他看来,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其“碳锁定”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高碳产业依赖,能源结构偏煤,技术路径依赖,制度和政策惯性等方面。正因为此,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成立的背景之一。
我国是地热大国,地热已在供暖制冷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术进步对于地热行业愈加重要。如何提高技术进步,成为“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的重要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会议上,深层地热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青海、甘肃、山西、山东四省地热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成立了“沿黄省(区)地热方向重点实验室联盟”,该联盟将实现黄河流域九省区地热方向重点实验室“抱团”攻关,推动产业发展。
济宁作为山东煤炭主产区,截至2023年底已形成4.7万公顷采煤塌陷地。这片“塌陷大地”在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的技术重构下,正蜕变为多元利用的生态家园。以上述成果为代表,1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在本次会议上亮相。
本次会议由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办,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山东省科技服务业协会、山东省地矿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