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富承璘
8月22日,在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北沟村进行的蜜瓜新品种示范测产实验基地,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了一位皮肤黑里透红、衣服沾满泥巴,正蹲在地头一丝不苟记录数据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民勤县农技中心农艺师、科技特派员——王晓兵。
民勤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干旱缺水、土地盐碱含量高,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脱贫奔小康?这成了悬在这位科技特派员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从加持了“科技特派员”这顶“帽子”,王晓兵就像钻进花朵的蜜蜂一样,一头扎进农田。为筛选出最适合民勤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蜜瓜,他连续5年在西渠、收成镇的蜜瓜试验示范基地摸爬滚打。从春天种下第一棵苗,到秋天摘下最后一个瓜,他全程参与。5月11日,开始移苗;5月26日第一次浇水;6月16日,进行第一次糖度测试,金红宝、银蒂糖度17口感绝佳,其余品种糖度偏低,有待继续观察;今天由于春季气温比往年低,掐条时间整整迟了10天……翻开王晓兵的工作日志,对每个环节的管理都记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近年来,他牵头实施新品种引进试验144项,主持完成针对蜜瓜生产中盐碱胁迫下根系偏弱,根冠比失调,高温期易出现叶片萎蔫,导致生理性干旱,植株老化过早的现象,严重影响蜜瓜的产量和品质问题的对比实验。促进了蜜瓜根系的发育和养分吸收,从而提高植株的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种植效益提升35%以上。按照“引进—试验—评价—示范—推广”的“五步走”模式,引进蜜瓜新品种120多个、西瓜新品种30多个,通过观察其长势特性、病虫害的抗逆性等表现,并根据数据分析、考种,筛选出优秀品种20个。同时,开展“露地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覆膜滴灌平作、覆膜垄作滴灌栽培、不同整枝方式等模式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菌剂、掺沙压碱等11项技术进行试验,探索出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为民勤蜜瓜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8月的骄阳下,东湖镇的茴香基地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甜蜜气息,成群的蜜蜂“嗡嗡”地忙着采蜜,仿佛一首甜蜜交响曲,这也是王晓兵发展有机农业的生动见证。说起这件事,还有个小插曲,前几年因为蜜蜂蜇人,种植户和养蜂人发生矛盾,甚至闹得不可开交,后来,王晓兵挨村进行宣传,科普蜜蜂传花授粉对提高产量的重要性,大家明白了,蜜蜂伤人只是偶然事件,但对提高产量作用巨大,不能因噎废食,大家的认识才统一下来。
这几年,王晓兵和他的团队大力推广熊蜂授粉与天敌昆虫防控等绿色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降幅达6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100%。“绿色”“有机”成了蜜瓜、茴香等特色农产品的金子招牌,远销海外。
从戈壁边缘到希望田野,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王晓兵扎根大漠20余载光阴。
民勤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说:在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是有了王晓兵这样一群矢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技工作者,用汗水浇灌希望,以智慧点亮绿洲,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细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