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谢开飞
一条中山路,半部厦门史。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鹭江道,有这样一座建筑,它建成于1958年,是陈嘉庚亲自指挥建造的嘉庚风格建筑,也是展现厦门“向海而生、因港兴市”历史的文化窗口。
8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建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鹭江道的鹭江宾馆。步入这里,犹如穿越时光隧道,重返20世纪50年代令人魂牵梦绕的鹭江繁华岁月。
“去年是鹭江宾馆自1960年开业后的第六次改造,我们期待在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中寻找平衡点,让两者产生‘化学反应’,实现文旅共赢。”鹭江宾馆副总经理邓海军告诉记者。
“茶台的造型灵感源自于厦门传统的‘福船’,就像鹭江宾馆这一带,曾经是繁华的港湾一样。”邓海军指着大堂的茶台说,“鹭江宾馆的很多设计元素融合了闽南文化和南洋文化,勾勒出一幅幅从厦门到鹭江,直至鹭江宾馆诞生的壮丽画卷。”
步入七楼的观景餐厅,只见头戴贝雷帽、身着背带裤的服务员穿梭其间,浓浓的历史风情扑面而来。“很多老厦门人来这里吃饭,其实吃的是一份情怀和乡愁。”鹭江宾馆餐饮部经理邵飞说,有的海外华侨不仅自己来吃饭,也会带着子女来,体验这份舌尖上的回忆。
夜色斑斓,鼓浪屿的渡轮在远处明明灭灭。“餐厅的每一扇窗口在白天观景,都是一幅不同的画面,可以说全面捕捉了鼓浪屿的美。”邵飞说。
进入客房,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花砖。“花砖作为厦门传统建筑装饰材料,不仅是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独特的美学符号。”邓海军说,鹭江宾馆保留了1958年建造至今的花砖,也意在体现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
(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