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保春花
时值初秋,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下营乡的田野里,翻涌着丰收的浪潮。饱满的蒜头带着湿润的泥土从土里“跳”出来,白胖的蒜瓣裹着紫红外皮,在阳光下泛着莹润光泽。
田埂边,成袋的大蒜堆成了小山,装车的拖拉机突突作响,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蒜香。据了解,今年下营乡大蒜种植面积达100亩,预计总产量超100万斤。
大蒜产业的发展,是下营乡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把小蒜头做成了大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到订单收购,全程为农户保驾护航。
合作社负责人算了笔账,“统一采购的优质蒜种亩产比普通品种高两成,再加上农技员手把手教,亩产能稳超1万斤。”
不只大蒜“独领风骚”,下营乡的产业版图上还有更多增收密码。祝家村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林下鸡舍里,绿壳蛋鸡正啄食着松针与昆虫,产出的蛋品因富含微量元素成了商超里的“抢手货”。同样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这里带动20多户村民养殖,年出栏肉鸡8000余只,产蛋1.2万斤,生态养殖与经济效益形成了完美闭环。
产业兴旺的春风,吹绿了田野,也吹新了村庄,借着产业发展的东风,下营乡把收益反哺给基础设施建设。24公里新建改建的农村公路像“银链”串起各村,雨天泥鞋、晴天灰脸的日子一去不返;852户改建的卫生厕所让农家小院更洁净,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100%让乡村颜值飙升;10个村级文化广场上,傍晚总响起广场舞的旋律,全覆盖的农家书屋里,村民们能随时“充电”。
“下一步,要让‘蒜香’飘得更远。”下营乡党委书记霍建宏望着忙碌的采收场景,眼里有了清晰的规划,“建大蒜初加工车间,搞腌蒜、蒜粉深加工,再通过电商直播打开销路,让产业链条更长、附加值更高。”他说,还要把林下养殖、乡村旅游串成线,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截至目前,全乡大蒜采收已完成80%,预计一周后即可全面收尾。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蒜头,正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广东、四川等地的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