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人文交流成为合作“新纽带”——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活动观察

2025-08-25 22:20: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刚刚过去的一周,作为中国—中亚青少年创客营一员的乌兹别克斯坦学生胡桑博伊·拉赫莫纳利耶夫和各国青少年一起,在新疆经历了一次收获满满的科学文化之旅。这是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活动的一个缩影。  

此次活动围绕“公众科学素质建设”“青年工程师交流”“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青年科学家对话”四大领域,开展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专题活动,搭建起多层次、宽领域、机制化的交流平台。如今,科技人文交流,已然成为连接中国—中亚合作的“新纽带”。   

为青少年打开全新的科学视角

8月19日至25日,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国—中亚青少年创客营)举办。这场活动吸引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50余名青少年和科技教师参与。其间,营员们在新疆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以及科技文化场馆开展了颇具特色的研学活动。

乌兹别克斯坦随队教师马迪娜·拉希莫娃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创客营开营起,同学们就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其间,同学们还不时通过手机与家人朋友分享体验与感受。

青少年的超高参与度,来源于课程设置的创新。记者了解到,此次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前沿科技和科普互动。这一变化在新疆工程学院航空产业学院的体验课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航空产业学院模拟教室,专业教练员们指导营员进行模拟飞行设备操作体验。他们手握模拟操纵杆,双眼紧盯屏幕,营员们全神贯注,化身小小“飞行员”。在一次次飞机起降中,营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航天的科技成就。

在户外无人机飞行区,营员们见证“中国造”无人机精准悬停于百米高空、灵活绕过树丛等障碍物,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大家感受到低空经济的强烈脉动。

一系列颇具特色的科技文化展示体验活动,令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执行主席古拉姆·穆罕默德·梅蒙赞不绝口,他说:“中国举办的创客营给世界搭建起了一个科技交流的平台,为青少年打开了全新的科学视角。”

在创客营中,中国—中亚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活动同步举行。中外专家从建立区域科普资源数据库、设立合作基金、推动多语种科普产品开发,到构建联合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中小学科普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建议,为未来合作勾勒出清晰路径。  

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8月19日至22日,中国—中亚青年科学家对话活动举办。此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生态环境协同创新,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青年科学家参与,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治理”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活动中,各国青年科学家联合发布了《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乌鲁木齐共识》,达成了科技驱动、未来技术加速以及长效保障三点重要共识。此外,青年科学家还共同呼吁成立“中国—中亚青年科学家组织”,发起区域性联合科学计划,构建常态化的青年科学家交流合作平台,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合作、能力建设、成果共享,促进中亚区域共同发展。

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副理事长王猛认为,青年科学家群体具有更强的国际交流意愿与能力,能够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科研资源,为中亚地区发展引入先进技术与经验。此外,培养和扶持青年科学家,也有望为中亚各国的长远发展储备核心人才。

在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通讯院士、物理技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马达利耶夫·乌马尔洪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借鉴中国经验,加强中国和中亚青年工程师的交流合作,建立中亚地区的电力技术标准,以推动区域发展。这一提议很快在之后举办的2025年中国—中亚青年工程师交流活动上得到了落实。

活动期间,国家电网联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多个中亚国家相关机构,共同发布《关于推动成立中国-中亚区域电力标准化组织的倡议》,从全球能源转型大势、区域合作基础及具体行动路径三方面,系统勾勒区域电力标准化合作方向,为中国深化与中亚能源互联、标准互认按下“加速键”。

“新疆能源领域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令人印象深刻。”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工业大学董事会主席、校长巴赫特·扎乌季科夫说,在特变电工,他亲眼看到了新疆在绿色能源、智能电网和装备制造领域的尖端研究是如何被应用到重大工程中的,这也让他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