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由西北工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共同设立的中国分院,于今年8月,新签署项目合作协议16份,为中白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合作增添新动能。”8月27日,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陕西科技创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白崇军如是说。
白崇军表示,陕西省以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有效统筹省内科技合作资源,不断丰富完善科技合作方式,“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取得新成效。
据介绍,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海外科技示范园区等高水平合作载体,陕西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享科技红利。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苹果示范园,使当地亩产提高300公斤以上;在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建设的12个农业科技园区,累计辐射超3000万亩土地,有效助推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科技合作项目方面,“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共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实施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30项、省级项目370项,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西安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攻克高温锂电难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意大利高校合作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陕西通过举办陕西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丝博会科技展等高质量活动,汇聚全球高端资源。白崇军表示,将“纵深推进‘三项改革’,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推动陕西省‘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再上新台阶”。
此外,陕西还注重加强科技人文交流,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培训2600余人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7名,当前在陕工作的外国专家中高端人才占比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