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2025-09-09 21:44:5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崔爽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9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加快“焕新”。“十四五”以来,相关部门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

另一方面,我国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李乐成介绍,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高能级的产业载体也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形成了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此外,在未来产业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累计部署了“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创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强供给、搭平台、壮主体、促转化,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带动产业跃迁升级。

李乐成介绍,“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布局了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瓶颈。同时,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架起了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

同时,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在创新投入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已占到了全社会研发经费的3/4以上。在创新产出方面,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十三五”末的90.7万件提高到了去年的124.4万件,在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总数中的占比也从60%提升到了65%。

此外,我国创新成果产业化迈出“新步伐”。“我们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去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李乐成说。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出台人工智能等22个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了9263项行业标准,支持国内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00多项;强化知识产权强链护链作用,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较“十三五”末提高了8.4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夯实融合基础,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速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李乐成说。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