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9月8日,甘肃省制种玉米收获机熟化样机投放及现场演示培训活动在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举行,由甘肃农业大学联合企业研发的18台自走式制种玉米收获机在甘州区普家庄村千亩玉米制种基地集中“亮相”,现场演示了低损摘穗、低损输送、强力排杂与快速清种、低损剥皮等关键作业环节,全面展现智慧农机“提质增效”的魅力。
演示培训现场,大片的玉米地被秋日的阳光裹得愈发金黄,在红色“巨明”收获机分合禾器的“加持”下,很快,一排排挺拔的玉米秆被吞入腹中,一根根秸秆被铺在田间,完整的玉米棒“哗哗”倾入运输车舱。
“作为种子企业,我明显感受到今年这种收获机从收获质量、种子破损程度以及田间散落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从综合性能及田间采收效果来看,目前能够满足我们种子企业的机械收获要求。”甘肃亚盛种业中垦玉公司总经理雷金宏告诉记者。
甘肃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2024年该省制种玉米种植面积187万亩,总产量7.9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3%和46%,均居全国第一。
相比大田玉米,制种玉米除耕、种、管、收作业以外,不仅增加了去雄环节,播种、收获也需要更加精细,而普通收获机械易损伤种子胚芽、收获窗口期短、劳动力紧缺及成本攀升等痛点已成为制约制种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此,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赵武云团队联合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团队聚焦“低损、高效”目标,成功研发出4YZPS-4D、4YZPS-6D系列制种玉米收获机,突破低损柔性摘穗、低损柔性输送、气吸悬浮式果穗与茎叶分离、低损渐变剥皮等关键技术,实现艺、种、田多维度适配。
本次投放的制种玉米收获机历经四年四代迭代升级,可选配两驱或四驱通过拨禾链、剥皮辊等附件快速置换,实现大田、制种玉米兼收,此外,剥皮机改换跑步机后也能收获鲜食玉米。
“这是国内首创的可同时实现制种玉米摘穗、剥皮作业的制种玉米收获机,具有价格低、作业适用性强、性价比高等特点。”赵武云介绍,该机型为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种植模式农艺技术标准“专属定制”,作业行数4行或6行,以日工作8小时计,单机日收面积达66至96亩,相较于传统人工收获方式,效率提升15—20倍,作业成本降低50%,帮助种植户实现约5%的增收。
“没有机械化收获每亩作业成本300元左右,如今一亩地的收获作业成本大概是80元。因此机械化收获亩均节本增效220元,可以大大减少作业成本,从而助推制种玉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赵武云对新投放的玉米收获机赞不绝口。
他介绍,本次投放的收获机均配备了柔性橡胶拨禾链齿、摘穗板上下浮动调节、新型组合式剥皮辊组、橡胶输送与粮仓缓冲集穗、一键清种与遥控卸粮等装置,完美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下的制种玉米低损高效收获,同时更换附件后可进行大田玉米、鲜食玉米的机械收获。
制种玉米收获机熟化应用一体化项目是强化甘肃省种业科技支撑、推动制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载体。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介绍,“近年来,甘肃省在农机研发应用过程中探索出政、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机制,有效将新产品熟化周期从传统的5—7年压缩至2—3年,显著加快了制种产业发展的装备补短板进程。”
据悉,2020年以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聚焦该省制种玉米等特色产业装备需求,启动实施农机补短板行动,推动省内与省外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聚集全国优势资源力量破解甘肃农机化发展难题,先后投入中央和省级研发资金3亿多元,研制农机新产品100多种,部分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一批装备短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科技日报记者颉满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