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9月14日是第八个“世界特应性皮炎日”。近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赛诺菲联合举办特应性皮炎科普沙龙暨《特应性皮炎365问》分享会,通过权威专家科普、患者及家属分享,向公众普及特应性皮炎的科学知识和诊疗理念,提升社会对特应性皮炎的关注,共同促进皮肤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AD)患病率不断上升,我国已有约7000万特应性皮炎患者,涉及各年龄段。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瘙痒、干燥、皮损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且易合并多种共病,被称为皮肤科“一号疾病”。
“孩子湿疹很正常”“长大了就会好”……面对孩子反复皮损、出疹和持续瘙痒,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误区,但特应性皮炎并非可自愈的普通湿疹。活动现场,一位患者分享道,自己从小起疹子,一直被当作湿疹治疗,直到13岁才被确诊为特应性皮炎,18岁后病情复发且加剧。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崔勇教授表示,“湿疹”并非精确的医学诊断,而是对一类皮肤表现的形态学描述。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已明确特应性皮炎属于2型炎症性疾病,除了皮肤症状,很多患者还伴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2型炎症相关共病。IL-4(白介素4)和IL-13(白介素13)是2型炎症的关键和核心驱动因子,也是诱发炎症反应的重要“开关”。通过精准靶向作用于2型炎症的核心驱动因子,不仅有利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也有利于共病管理。
然而,不少公众和患者仍存在“特应性皮炎不是病”“忍忍就好了”等认知误区,或因误信不实信息贻误治疗,导致病情复发加重。
“科普的意义在于让患者了解疾病,尽早借助医学的力量来控制疾病。”崔勇介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特应性皮炎365问》,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该书涵盖了由全国109位皮肤科专家系统梳理的365个来自真实患者的高频问题,回应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治疗和生活中的真实困惑,让患者真正“看得懂、用得上”。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认为,皮肤健康关乎个人身心状态和生活质量,是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境况,通过支持《特应性皮炎365问》科普推广,联合更多医疗机构、爱心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能够帮助更多人科学地认识特应性皮炎。
赛诺菲特药中国区总经理纪娴表示,特应性皮炎等免疫相关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为满足患者需求,加快引入突破性创新疗法并不断拓展适应证,积极开展健康科普等公益行动,提升公众疾病认知,推动科学健康理念普及等是应对关键。赛诺菲将继续以多元创新的形式推动健康科普。
崔勇指出,医学界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新型治疗方式不断涌现,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理和长期管理,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应对疾病。中华医学会皮肤病性病学分会2024年发起了“皮肤健康三年行动”,编写《特应性皮炎365问》是推动健康科普的重要抓手,对提升特应性皮炎防控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