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很靠谱,就像把垃圾塞进一个永不溢出的垃圾桶。但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垃圾桶”其实是有盖子的,而且,可能正在快速逼近它的极限。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揭示,地球通过岩石构造进行地质碳封存的“实际容量”上限约为1.46万亿吨。别看这个数字庞大得像天文单位,按照当前全球减排节奏,这个额度可能在不到180年的时间内就被用光。这意味着,如果继续把“埋碳”当作气候危机的万能解药,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地下的“空位”已经满了。
科学家没有盲目乐观地假设所有地层都能封存碳,而是像给地球做一次全面体检:他们排除了地震活跃区、生态敏感地带,避开了人口密集的城市下方,也剔除了政治动荡、政策不支持的区域。最终得出的是一个更现实、更保守的总数——1.46万亿吨二氧化碳。
这一容量即便全部用尽,最多也只能让全球变暖逆转0.7℃。要知道,现在已经比工业化前升温了1.2℃,人类正拼命想守住1.5℃的防线。换句话说,单靠“埋碳”,连一半的账都还不清。
科学家也坦承,这不是最终答案。他们还没算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比如未来会不会有更高效的捕碳机器,或者更安全的封存方式。但正因如此,人类更需要清醒:地质碳封存不是“无限续存”的保险箱,而是一个有限的“应急工具箱”。
真正可持续的出路,不能仅靠地球“消化”,而是要从源头把控,否则终有地下碳库满仓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