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李均
●创新文化是一系列有利于新的知识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鼓励人们包容、支持和参与创新的信念、价值观和思维习惯。
●年轻人正成为创新文化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当下的创新文化,正以包容为土壤、以融合为路径、以城市为舞台、以青年为主体,书写着“科技向善,文化向新”的时代命题。
●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线性过程,而是在全民讨论和跨界碰撞中涌现。这正是中国式创新文化充满活力的底色。
●科研是一项全球事业,但每个国家又面临着其特定生态系统内的独特挑战和优先事项。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必须因地制宜提供科研相关服务,最终形成独特、包容的创新文化。
东海之滨创新潮涌,黄浦江畔思想激荡。9月20日至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在众多主题论坛中,创新文化论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远的意义,成为本届论坛最受瞩目的亮点之一。
21日下午,由科技日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的创新文化论坛在上海东郊宾馆举办。论坛聚焦“变革时代的创新文化”主题,邀请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从多元视角分享对创新文化的深刻洞察。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波澜壮阔、久久为功的创新文化,是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协同、跨界融合的文化,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指引人类文明穿越变革之路,驶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推动科技与文化双向奔赴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已具备国际一流的实验设备、日益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以及规模庞大的科研队伍,应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吴兢认为,新时代创新文化应包含五个方面,即崇尚“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文化,鼓励“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探索文化,倡导“开放协同、跨界融合”的共生文化,传承“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文化,坚持“扎根中国、贯通古今”的人文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培育需要持之以恒。它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种积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践。媒体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也应当有所作为。媒体不仅是创新实践的记录者、传播者,更要努力成为创新文化的倡导者、培育者。”吴兢说。
“创新文化是一系列有利于新的知识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鼓励人们包容、支持和参与创新的信念、价值观和思维习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在题为《关于创新文化和区域科技创新关系的几点思考》的演讲中说,创新文化会引导社会成员包容、支持和参与创新。历史上科技创新表现较好的国家(地区)都经历了创新文化培育的过程。但也应当避免文化决定论,理性看待创新文化的作用。要对创新文化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估,要避免用静态的、简化的视角看待创新文化。
论坛举办地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商业中心,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孕育了务实高效的商业文化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演讲中,刘冬梅以中国的上海和杭州以及美国硅谷为例,阐释创新文化是区域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并从明确区域创新文化培育的方向和重点、增强创新文化自觉、在开放过程中促进区域创新文化演变和增强部门及主体协同四个维度,提出推动区域创新文化培育的主要思路。
“开放在区域创新文化的培育中非常重要。”刘冬梅认为,“具体来说,就是构建与创新领先地区的人脉网络,研究和学习外部经验与模式,在互动、互鉴中实现创新性转化。”
“十四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区域统筹、央地协同,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
在上海,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让高校实验室与科创工作室仅一街之隔;在杭州,良渚文化村形成“下楼喝茶生活,上楼编程创新”的场景融合……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认为:“传统硅谷模式将科创隔离在郊区园区,而当下的‘硅巷模式’正推动科创回归‘城市肌理’。”
积极投身创新创造,是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鲜明特征。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经营主体接近2亿户,其中青年创客和青年创业者占绝大多数。
“年轻人正成为创新文化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盛世豪认为,创新文化具有青年主体的活力释放、城市空间的生态赋能、跨界破壁的融合机制等6个新特征。“当下的创新文化,正以包容为土壤、以融合为路径、以城市为舞台、以青年为主体,书写着‘科技向善,文化向新’的时代命题。”
AI技术重塑创新文化范式
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的崛起,为创新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AI专利最大拥有国,AI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依托强大的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基础,我国积累了规模超大、类型丰富、动态鲜活的数据资源。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泽字节,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6.67%,用于AI开发、训练和推理的数据量同比增长40.95%。
如遭遇数据枯竭怎么办?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认为:“突破数据瓶颈的策略是发掘思考‘暗数据’。通过大量富含逻辑的数学和代码文本,习得基础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注入类人的推理行为,让AI具备探索复杂解空间的能力。”
AI技术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催生了旺盛的人才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报告预测,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供求比例达1∶10。今年一季度,智联招聘平台数据显示,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4%、18%。
“A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然是能驾驭AI、与AI协作,而不是被AI替代的人。”张峥说,“AI原生思维者、人机协作设计师、跨界整合者这三类关键人才是刚需,核心逻辑不是学会使用AI工具,而是创造AI时代的新范式。”
果壳网创始人、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创始合伙人嵇晓华认为,AI时代,科技传播理论和实践正由“精英告知范式”转向“公众参与范式”。“全民参与的规模、速度和热情,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的独特优势。”嵇晓华说,“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线性过程,而是在全民讨论和跨界碰撞中涌现。这正是中国式创新文化充满活力的底色。”
如今,社交媒体的发展还催生大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推动了创新文化传播。“当AIGC把‘创造权杖’交给每个人,公众从‘消费者’变成了‘共创者’。”嵇晓华展望说,“当理性质疑、动手验证、开放协作成为一种社会习惯时,创新就不再是工具,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气质的一部分。”
AI的广泛应用,意味着科学家们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获得研究成果。然而,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产生大量“科研垃圾”的担忧。
“在AI时代,维护研究诚信是关键。”国际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首席数字官萨斯基亚·弗劳克·施泰纳克介绍说,“我们运用的新工具能更快、更有效地检测问题文档。技术是推动者,目标是打造增强研究人员能力、培养信任并推动有意义影响的工具。”
今年9月,施普林格·自然正式成立中国学术顾问委员会。近5年来,该机构已在多国设立学术顾问委员会,形成全球合作网络。
“科研是一项全球事业,但每个国家又面临着其特定生态系统内的独特挑战和优先事项。”萨斯基亚·弗劳克·施泰纳克认为,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必须因地制宜提供科研相关服务,最终形成独特、包容的创新文化。
合力打造创新文化生态
回顾中国创新文化发展史,“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之问”常常被提及。两个“灵魂之问”都是对中国创新文化的关怀。
“发展科学技术,就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用‘好奇传统’培育创新文化。”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进一步阐释,要把“惊讶”意识与“忧患”意识结合起来,把“为知识而求知”的进路与经世致用的进路结合起来,把“人之所做”“人之所有”和“人之所是”结合起来,让“好奇传统”与中国文化相得益彰。
“创新始于领导力。”在视频演讲中,美国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创始人空间”(Founders Space)创始人史蒂夫·霍夫曼说,“你要转变思维模式,改变与团队、与客户的互动方式。”
史蒂夫·霍夫曼被业界誉为“硅谷创投教父”,在创业孵化领域拥有诸多成功实践案例,他的《让大象飞》等著作影响了大批创业者。
“打造创新文化的关键,在于找到那些天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史蒂夫·霍夫曼认为,这类人可能会有“破坏性”,甚至让人觉得“难缠”,但只要支持他们创新,就能成为组织创新的驱动力。
近年来,史蒂夫·霍夫曼多次到访中国,他发现中国创投界出现了一批年轻创业者,他们拥有国际视野,常将目光聚焦于“可能性”。
“创新的核心是持续改进,要敢于挑战思维定式。”史蒂夫·霍夫曼建议创业者保持警醒,“那些建立起创新文化的优秀组织,都重视经验分享,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允许员工从错误中学习,这些是创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涵养创新生态,还要引水拓源,打造全球顶尖人才招引“蓄水池”。
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默罕默德·萨万是一位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者,2018年,他全职加入西湖大学。2023年,他成为浙江省第一批领到新版中国永居证的外国人。他所研究的脑机接口领域是一个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前沿学科。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基于系统级芯片的植入式脑机接口,用于实时预测早期癫痫发作等突发疾病。”默罕默德·萨万介绍。他展示了一款芯片,它具备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识别障碍物、进行车道变换和检测红灯,展示出纯神经形态平台在具身智能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脑科学技术的突破正在发生,创新的脑机接口技术能高效管理神经退行性疾病。”默罕默德·萨万期望,未来,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够实现共享,更快速地推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
时代浪潮奔涌不息,创新文化照亮航程。在变革时代繁荣创新文化,这不仅是一个时代命题,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使命。唯有携手构建包容、开放、负责任的创新文化,才能在时代变革中把握主动,书写人类文明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