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球科技开放合作迈出更大步伐——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探讨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

2025-09-21 21:54:0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刘垠

9月21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在上海召开。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会上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科技支撑。

阴和俊强调,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机遇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全球科技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将加强双多边政府间和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促进技术、成果、平台、人才等多维度合作贯通;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打造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交流平台;加快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作出更多中国贡献;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话。

聚焦前沿科技和创新生态重要议题,提出前瞻性见解,明确合作方向,正是论坛上嘉宾探讨的重点。

“这是真正由多国共同促成的成果,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将真正造福人类健康。”主论坛上,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所长乌尔里克·普罗泽提到的这项成果,是由德国、新加坡、中国三国团队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慢性乙肝感染研究性细胞疗法。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之一。慢性乙肝影响全球约三亿人,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疗法虽然可以对乙肝临床治愈,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从源头上根治慢性乙肝是全球医学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乌尔里克·普罗泽介绍,其团队通过与多国科学家合作,开发出针对乙肝及肝癌的“TCR-T细胞疗法”。就在今年七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围绕该技术打造的创新药SCG101V的药物临床试验申请,这是全球首个进入监管体系I/II期临床试验的慢性乙肝感染研究性细胞疗法,为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提供了可落地的临床解决方案,有望打破患者“终身服药”的困境。

“这对于慢性乙肝甚至肝癌的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乌尔里克·普罗泽认为,该成果的成功研发、落地,体现出推动全球科学合作的重要意义。

同样有此感受的,还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界文。他分享说:“对科研来说,多元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亲身体会是,当我和国外的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发现新现象、新问题时,不同国家科学家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多元思维有助于我们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周界文认为,浦江创新论坛是促进全球科技共同体交流、分享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国际合作与跨境数据分享提供实践机会。“最好是可以吸引国外科学家来中国长期工作,而不仅仅是短暂的学术交流。这样有时遇到科研问题,楼上楼下跑一跑、问一问或许就解决了。”他建议,中国需要建立更多这样的国际化科研平台,聚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推动跨境数据分享,促进跨国科研合作,利用多元性思维解决科研问题。

在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方面,中国正走在世界前列。

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是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深度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科学界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子午圈”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清华大学副校长吴华强在论坛上提到,由清华大学牵头筹划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大科学计划已获批培育立项,将携手国内外多所高校和大型能源企业共同参与,致力于引领世界能源革命,指导新型能源系统建设,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愿景实现,目前已吸引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与其中。

当被问及:“什么是当下全球科学家最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件事”时,吴华强回答:“我想在当今时代,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人们交流起来、讨论起来,这样人类面对的许多全球性挑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摄)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