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金秋的湖南,分外热闹。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热情邀约下,80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陆续抵湘,共襄在省会长沙举行的首届“湘智兴湘”大会。
“‘湘智’是湖南最宝贵的财富,‘兴湘’是湖湘儿女的共同夙愿。”9月19日,大会开幕式上,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一句话道出大会名字的含义。“我们将系列推进湘商回归、校友回湘、湘智兴湘,搭建‘聚才、育才、用才’桥梁,持续做大优秀人才‘蓄水池’。”
求贤:275项产业需求 逾1500个“人才席”
大会期间,湖南省委科技委办公室副主任、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发布了一项重磅内容——湖南省首轮重点科技人才需求榜。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等120家单位,提出了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空天科技等产业领域的275项亟待解决的核心技术需求,计划招引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超1500人。
“我们希望广纳全球创新英才,共赴科技创新星辰大海,助力湖南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撑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共绘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李志坚说。
为觅人才,近年来湖南做了诸多探索。连续实施省“十大技术攻关”,以及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项目,湖南引导高层次人才围绕全省产业战略部署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18条措施服务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号召青年人才“背上双肩包”来湘创新创业;出台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20条措施,建立高新区(高企)高校“双高”对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湖南,高效转化。在创新环境方面,修订《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仅两年多时间,湖南通过“筑巢引凤”,集聚各类科技人才1500人以上。
此次大会上,李志坚还带来了一系列事关人才的好消息:举措更深,深入实施“芙蓉计划”,根据人才类型施以精准支持;方式更多,竞争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支持人才开展科研攻关;机制更活,长周期考核、人才双聘、科研经费“包干制”等灵活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自主权;服务更优,着力构建全链条、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我们会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好服务,为人才在湖南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李志坚表示。
签约:伸出橄榄枝,引得凤凰来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湖南一直被寄予厚望。会上,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傅晓岚团队与湖南省社科院签约,助力湖南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学科规划与建设,开展音视频数据估值等前沿研究。根据约定,双方计划每年联合推出至少一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这样有目标、有实现路径的重大项目、平台建设签约,在大会主场达成30余个,签约总金额达20亿元。7个院士工作站落户湖南,1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湖南扎根。
大会举行的专场活动中,也频传佳音。
“我们的研究,95%是在试错。”新材料领域头部企业——湖南信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上分享了企业“成长的烦恼”。此次大会“中国科学院院所湖南行”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上,他们成功对接签约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我们的智能数字化研发平台可以大幅降低企业试错成本的同时,还能助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台宪青说。
这一分会场中,中国科学院共计16家科研机构与湖南18家企业现场签约,签约总金额近1.3亿元。
湖南缘何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才大咖青睐与合作?主场活动中长沙市副市长彭涛在推荐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推荐词中道出了答案——这个城市乃至整个湖南,都着力于让顶尖科研有“顶级载体”,让院士专家的智慧有“用武之地”。
“‘湘智兴湘’,核心在‘智’,关键在‘兴’。近年来,我时常往返湖南和英国,切身体会到了这个省份‘靠创新吃饭、凭科技突围’的决心。”海外青年人才、剑桥大学先进电力电子实验室主任、能利芯科技董事长龙腾说。
龙腾表示,湖南实施的“湘智兴湘”行动,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厚的人才政策,为人才在湘创新创业搭建了广阔舞台。与此同时,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湖南“三个高地”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攀高向新,为人才在湘发展开拓了全新空间。“我热切盼望借助湖南发展‘人工智能+’行动的东风,加强与湖南人工智能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热切期望成为湖南与全球智慧链接的桥梁,推动剑桥团队与湖南的深化合作。”他说。
归“家”: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作为一名一直在外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心系桑梓是刻在骨子里的情结。未来,我将积极推动深圳大学与湖南在关键技术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湖南老乡、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深情地说。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孕育了一大批湘籍人才,“三湘大地”更是湘籍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同为湖南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盛赞“湘智兴湘”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在人才工作上的务实举措。
硬质合金专业是中南大学建校时设立的重点方向。依靠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湖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南大学科研团队成果丰硕,多项硬质合金规模化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湖南孕育的重大原创成果,他们也反哺给了湖南产业的发展。黄伯云透露,依托团队成果在长沙建立的高性能硬质合金现代化生产线,年产值有望超10亿元。“未来它们还将迎来更多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说。
近年来,湖南通过“湘商大会”“校友回湘”“湘智兴湘”等活动,搭建全球湘智湘贤汇聚平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为该省发展凝聚起了更多智慧力量。
透过大会,毛伟明表态:“湖南将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努力打造最优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湖南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滋味。”他也表达了湖南对人才的殷切期望:“热忱期盼大家做创新驱动的‘领头雁’、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引才育才的‘好伯乐’,把更多创新理念、尖端技术、科研成果带到湖南,深度参与湖南‘4+4科创工程’‘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重大科研攻关,助力湖南引育更多人才,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