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王迎霞
宁夏中宁,晌午的戈壁滩上,1076个灰白相间的储能机柜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宛如一座庞大的“电力粮仓”。这就是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模块化电网侧储能电站——华严第一储能电站。运行21个月来,这座电站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系统转化效率89.94%,容量保持率98%,在线率高达99.9%。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像华严这样的储能项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三年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
政策驱动储能规模化建设
只听得轻微的电流声嗡嗡作响。记者走入电站群,华严第一储能电站的规模令人震撼:装机容量200兆瓦/400兆瓦时,每年可储存大约1亿—1.2亿度“绿电”。按照一个普通家庭年用电2400度计算,相当于这座电站在充满后可供5万户家庭1年用电量。
电站运营方上海天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着40个储能方阵,监控着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从2023年底投运至今,电站累计充电量已超过2.1亿千瓦时,放电量达1.9亿千瓦时,整体系统转化效率达到了89.94%,各项指标均超过宁夏电网储能电站平均水平。”电站工程总监殷永军指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说道。
宁夏已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热土。今年上半年,宁夏通过储能充电增发新能源电量16.2亿千瓦时,提升新能源利用率4个百分点,增发、提率两项效用均达到2024年同期约2倍,月平均综合利用小时数98小时,为当地新能源消纳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国范围内,新型储能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20倍。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42.6吉瓦时,同比增长27.5%。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李臻认为:“随着新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长,系统对调节性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储能对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在保供应、保安全、促消纳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华严第一储能电站的成功运营证明了市场化模式的生命力。通过辅助服务收益、容量补偿与租赁等方式,电站为电网及17家新能源场站提供储能服务。“我们从项目备案开始就注重市场化运营,通过公开投标、议价等多种形式参与新能源配储报价。”殷永军表示。
技术创新拓宽多元应用场景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华严第一电站的技术创新令人印象深刻。电站采用的分布式模块化智慧储能系统,将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标准化机柜,实现了“All in One”的设计理念。
“这种设计让储能系统从复杂的工程项目变成了便捷产品,显著降低了安装与运维成本。”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晓斌解释道,产品标准化、部件模块化的设计,可以将单次维护维修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有效保障了整站设备99.9%的高在线率。
目前,储能技术创新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位于山西长治的110千瓦鼎轮能源飞轮储能电站,具备毫秒级响应调节能力;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V2G车网互动解决方案,支持电动汽车在闲置时向电网反向供电。
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拓展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及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的应用。国能信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全钒液流长时储能系统,将重点落地化工园区、港口、煤矿等高安全性要求场景。“这款产品具备高安全、长寿命、低衰减三大核心优势,在深度放电的情况下不会损坏电池,无燃烧爆炸风险,使用寿命可达20年。”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张毅博介绍道。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到101.3吉瓦,首次突破100吉瓦大关。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236.1吉瓦,理想场景下超过291吉瓦。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储能可以公平参与各类市场交易,为新型储能实现市场化发展奠定基础。”李臻表示,在未来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共同推动新型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