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魏康
灯光暗下,幕布亮起。随着“铛铛”的铜锣声响,莱西木偶戏《三打白骨精》精彩上演。在演员的操控下,原本不动不言的木偶如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神态生动,翻转腾挪、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妖怪!哪里逃!”一声大喝后,孙悟空抡起金箍棒砸向白骨精,将演出推向高潮。霎时,台下掌声雷动。
近日,莱西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在看着新一代演员的出色演出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看木偶表演,实际上是看演员表演。人偶合一,戏才生动。”
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莱西木偶戏俗称“撮头戏”。在坚守着古老技艺精髓的同时,这一古老戏种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不仅在国内收获众多年轻粉丝,更登上了德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舞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
莱西木偶艺术馆位于山东青岛莱西市烟台路。这里虽面积不大,但馆藏的木偶不少。在我国,木偶主要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三大类。莱西木偶戏所用的木偶则属于杖头木偶。传统木偶头部多用实木雕刻而成,内藏机关,嘴眼可动。
姜玉涛随手举起一个木偶边表演边介绍,演员左手举主杆,用来控制木偶头部、面部的动作;右手执操纵杆,负责木偶两只胳膊还有手上的各种动作。“莱西木偶戏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既要举得稳,还要灵活地控制木偶,确保其做出的各种动作精准、细腻。”姜玉涛说。
年轻演员展曼曼一丝不苟地盯着姜玉涛的示范表演。展曼曼硕士毕业后,就开始学习莱西木偶戏,现在已经成为了剧团里的新秀。在她眼中,莱西木偶戏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传承。
“练基本功的时候很枯燥,一个木偶重3—5斤,刚开始举一两分钟胳膊就受不了了。”展曼曼告诉记者,但只要坚持下去,不仅能让木偶在自己手中栩栩如生地舞动,更能延续这一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这些苦都不算什么。
让莱西木偶戏活起来,靠“传”更靠“创”。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姜玉涛带领莱西木偶艺术团积极探索,在偶形设计、表演形式、表演剧目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现在,莱西木偶偶头已变为纸制偶头,采用“翻模”技术,转向更为灵巧轻便,便于控制。木偶内置的机关也更加多样,动作更为丰富、生动。
莱西木偶艺术团还推出人偶同台的木偶剧,植入四川变脸艺术等元素,在舞台上巧妙运用声光电等效果,力求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为莱西木偶戏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改良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艺术团还创新推出《嫦娥舒袖》《花好月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剧目,广受年轻群体及孩子们的欢迎。
从田间草台到国际舞台
今年3月,莱西木偶艺术团受邀在美国费城花展上表演了一场《花好月圆》,精湛的演出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中国木偶戏的魔力。演出现场,华美的戏服随动作纷飞,木偶仿佛被注入灵魂,眉眼传神引得满堂喝彩。在木偶的肢体语言中,语言障碍被消解不少。
这不是莱西木偶艺术团首次远赴国外演出。创新的翅膀让莱西木偶戏越“飞”越远,从田间草台走向世界舞台。姜玉涛介绍,2017年开始,他们先后赴瑞典、日本、美国、韩国、新西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让展曼曼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8年的新西兰之行。当时,艺术团9天演出了13场,场场爆满。在一所小学演出后,一个小男孩因未能与木偶握手而难过不已。为了安慰他,大家特意拿出已经打包好的孙悟空木偶与他互动。
“互动结束后,小男孩认真地说,他长大后一定要学好中文,这样就能和中国朋友对话了。这让我们深受触动。”展曼曼说,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中国的非遗和传统文化对外国友人的深远影响。
“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我将和剧团成员一起不懈努力,通过‘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融合探索,继续将莱西木偶戏发扬光大。”展曼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