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上,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十余家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发起并成立“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将依托人工智能推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落地应用一体化,加速“从0到1” 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和 “从1 到 N” 技术突破,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脑科学、化学材料、气候能源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在演讲中表示,当前AI在通用问题求解和替代传统预测方法等方面可能被高估,但其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科学领域及协助人类推导和验证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的深远潜力却往往被低估。
“AI正在加速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罗盘始终是人类的心灵、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周伯文表示,“把握被高估的当下,投身被低估的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在主旨演讲中指出,20世纪物质科学推动社会实现飞跃发展;而进入21世纪后,该领域问题日益复杂、研究难度不断加大。随着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的突破,物质科学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方忠认为,实现AI与物质科学的深度融合,亟须夯实数据基础。
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前沿、产业融合与生态建设等展开深度研讨,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发表题为《AI 驱动的气候风险感知与多尺度响应》的主旨演讲。她指出,气候科学正在经历一场由 AI 引发的范式跃迁——AI 凭借其强大的感知、认知、推理与决策能力,正在深刻重构甚至颠覆传统计算范式下的地球系统与人类社会模型。这不仅是算力基础设施的突破,更是新问题、新资源、新方法、新机理与新治理的系统重构。她强调,当前挑战不仅在于精准预测极端气候,更需深入理解复杂气候系统的演化机制。
现场,来自科研机构、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与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展开前沿报告。
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25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共创成果”,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科学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科学智能的长远发展,既需前沿技术突破筑牢根基,更需复合型人才提供持续动能。此次论坛期间,上海创智学院分别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培养、科学智能联合攻关等方向开展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