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蓁杉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厚植科普沃土,放飞科学梦想。10月15日,2025年东湖论坛“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主题分论坛延续去年的期待,今年在武汉再次如约举办。
数智时代纷乱复杂的信息洪流光速奔涌,有的放矢的科普工作重要性愈发凸显。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断下沉,深刻改变着社会科普生态。科普图书作为科普内容供给的关键一环,必须考虑“新变量”,找到科学知识与公众兴趣的结合点迭代升级。
此次论坛聚焦“科普阅读”,汇聚出版界、教育界、科技界专家力量,就如何提升原创科普水平和科普作品传播效能,创作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科普图书作品等关键议题,展开丰富而具有建设性的研讨。
“科普教育内容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趋势;科普阅读的习惯呈现出‘效率优先’的趋势;AI在科普图书视觉呈现上的作用愈发显著。”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编辑蒋玲分析了当下科普教育和阅读的特点,并指出应巧妙借助AI,多方位生动呈现抽象的知识内容,实现科普图书从“单一产品”到“融合共同体”的转变,重塑科普阅读边界。
数据显示,今年1—9月《人工智能革命ChatGPT如何成就新一波未来趋势》一书以16.7万册的销量,成功登顶我国成人科普畅销书榜首。“从数据中我们其实能发现,今年的科技‘大爆发’让大众有点‘措手不及’,人们在茫然中希望能够尽快掌握这样的新知识。”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艳平通过一组客观数据,剖析了当下大众喜爱的科普内容方向。
“有流量的地方就有渠道,就是我们的战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肖伊就当下科普图书的传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传播渠道的变化改变了读者阅读习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喜欢碎片化阅读和互动性体验,对内容趣味性和文学性的要求也很高,这都为我们提供了变革思路。”
35家出版社、近1000本优质科普图书,题材涉及量子计算、自然动植物科学、大国工程科普……此次论坛同期举办的优秀科普图书作品展,是行业内少有的科普小类主题图书展。
“能在这里看到很多品种多样的优质科普书籍,也能借机了解一些科研一线专家的出版想法和需求,这对我们之后的科普编辑工作很有启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编辑室副主任罗漫告诉记者。
此次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论坛由科技日报社、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科普时报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和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