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仕彦 吴燕霞 李晓婷
在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一处托育机构内,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活动室,六名幼儿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折返跑游戏,一旁的老师认真记录孩子的反应和动作;另一间教室里,更年幼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翻阅绘本。
随着双职工家庭增多、育儿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中国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专业托育机构。青桃李未来馆园长助理杨惠媛介绍,该机构以全日托为主,根据孩子月龄设计个性化养育方案。她说,随着家庭结构变化,不少家长在照护上面临精力不足的困境,专业托育的出现,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也让孩子得到更科学、细致的照护。
近年来,从城市社区到产业园区,从连锁品牌到小微机构,中国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十四五”以来,中国大力发展托育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8个提高至目前的4个以上。
位于重庆高新区的10分妈妈托育示范园,十几名幼儿在专业教师的陪伴下玩耍、学习。该机构提供计时托、半日托和全日托服务,以满足不同家庭需求。今年3岁的王令仪已在这里接受托育三个月。“孩子的父母都是附近大学的老师,白天忙于工作,我们就把她送到这里,既能得到科学照护,又能和同龄小朋友一起成长。”王令仪的奶奶说。
“重庆的婴幼儿入托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0分妈妈托育示范园教学督导傅倩介绍,该园所配备营养师、保健医、婴幼儿陪伴师等多类专业人员,服务覆盖多个社区。她说,入托年龄正逐渐提前,今年接收的最小宝宝只有40多天。“新一代家长更愿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关注孩子的专注力、自理力和社交力。”
与以往的“托儿所”相比,如今的托育机构已不再只是“看护孩子”,而是更加注重科学育儿理念。杨惠媛说:“现在的托育不只是‘被照顾’,更是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得到发展。”
托育服务不仅满足家庭育儿需求,也带动了“育儿经济”的发展。业内测算,一个婴幼儿从6个月入托到3岁上幼儿园,花费约7万至10万元,全国托育市场潜在规模超过1万亿元。同时,托育服务直接促进女性就业,释放社会劳动力潜能。“优质托育能让父母,尤其是母亲,无后顾之忧地重返职场。”业内专家贾倩颖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重庆护理职业学院自2021年起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融合“医、育、教、管”的复合型人才。去年首届毕业生共有2个班、100余人。贾倩颖介绍,全国目前相关专业在校生已超过15万人,但人才缺口仍超200万。
数据显示,中国近半数育儿者对托育服务有需求,其中社区托育和灵活计时服务最受欢迎。家长希望托育机构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培养技能与兴趣。据了解,中国将新增66万个普惠性托位,推动医育结合、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全国范围内,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正加快推进。除重庆外,北京、上海等多地也在积极探索托育服务创新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以及推出托育综合体等。
贾倩颖表示,托育服务将在未来五到十年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建设育儿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