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启动,前进!”伴随着遥控人员的远程操作,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在山野间沿着铁轨行进,将肥料、农药、小型农机具等物资运送上山。11月11日,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熟化定型项目样机投放暨现场演示培训活动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举办,这是活动现场出现的一幕。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表示,从“人扛马驮”到“机器换人”,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有效解决陇南市农业运输“难题”,推进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全程机械化”。

携手共创 铺就智慧轨道
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陇南市是甘肃省主要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区,农作物种植种类多样,种植规模大。但独特的地形地貌使陇南市坡度在1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占77.21%,不适合大中型机械作业。“农资上山”和“农产品下山”成为制约陇南市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实现“机器换人”目标,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早在2010年就将山地轨道运输机引进陇南市武都区。“但是当时的轨道运输机运行速度低、载重量有限、智能化程度不高,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刘文武说。
基于山地轨道运输机存在的问题,2022年开始,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将其列入农机装备补短板项目,并委托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对轨道运输机进行研究与技术攻关。2024年底,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研制熟化项目被纳入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
“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突破的关键,就在于载重量的提升,这也是项目组持续攻关的难题。”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熟化定型项目负责人李辉告诉记者,经过不懈努力,通过优化轨道组承载能力、适度提升配套动力的方式,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的额定载重量已经提升至350千克。
“2025年,项目已投放熟化样机86台,建设单轨道57.12公里,依托29个应用主体开展多工况试验验证。”刘文武告诉记者,项目计划在2026年继续投放34台熟化样机,建设单轨道22.88公里,经过两轮熟化改进,力争于2026年实现产品定型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穿梭山野 提效减负促发展
一系列的调整与改进,让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真正用之于民。
“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额定载重量为350千克,是人力的7倍,机具运行速度为2.5千米/小时,是徒步行走的5倍。”李辉告诉记者,如果单条轨道按照长1千米,1天运行6小时来计算,运输能力可达4.9吨。
“人工背着80斤的农资走盘山小路,往返需要1小时以上,偶尔遇上雨天,就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李辉告诉记者,山地智能单轨运输机运输能力是人工的10倍,能够大大降低丘陵高半山区域农作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能,同时还能解决雨后运输的难题。
大湾沟油橄榄种植基地是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油橄榄的主要种植区,涉及两水镇杜家沟、两水、后村、后坝四村的1200家种植户,总面积3000亩。
“油橄榄种植一亩地需要施肥720千克,产量在700千克左右,在不使用任何机具的情况下,人工运输需要4天才能完成。”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原副站长张陆海告诉记者,如今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只需要2个来回、3个小时就能完成肥料及农资运输任务,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彻底改变了“肩扛手提、缺乏劳动力”的窘境。
据初步计算,单台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的运输能力相当于10个人工的运输能力,年可节约成本约13.5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提升设备在复杂地形下的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项目组为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添加了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控制程序和视觉识别避障系统,并同步开发了配套应用软件和微信小程序。
“农户只需通过手机,就能远程启停和监控运输机运行状态,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李辉介绍说。
据悉,本次投放活动不仅包含机具本身,还包含安装指导、操作培训、维护保养及全方位服务在内的完整流程,力争让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落地见效、惠及农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