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全球保存最完好且体型最大的恐龙胚胎化石“中华贝贝龙”静静躺在展柜中。展览方为它设计了一套互动装置,观众在电子屏上点一点,就能看到窃蛋龙活过来,长出羽毛,一点点长大。
11月12日,《遇见白垩纪:恐龙化石特展》在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正式拉开帷幕,超650件国宝级化石重现史前盛景,中华贝贝龙就是其中之一。
《侏罗纪公园》科学顾问、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史蒂夫·布鲁萨特表示,三十年来,中国古生物发现彻底刷新了人类对恐龙的认识,许多最负盛名的恐龙都出自中国。“本次展览生动呈现了恐龙进化的精彩故事。”他说。

每件展品都承载着独特的古生物研究价值
仔细看中华贝贝龙标本,胚胎化石与双层分布、清晰可见的西峡巨型长形蛋化石共生。化石中的中华贝贝龙胚胎体长38厘米,恐龙蛋长43厘米左右,骨骼化石清晰呈现在恐龙蛋化石上方,保持左侧卧的姿态。
胚与蛋共生的恐龙标本世界稀有,它的成年个体可能是最大的窃蛋龙类。
中华贝贝龙曾流失海外,后回归祖国,如今藏于河南自然博物馆。
这次,河南自然博物馆也将多件镇馆之宝带来北京:世界最大恐龙“巨型汝阳龙”,复原后体长38.1米、堪比20头成年大象,其粗壮骨骼直观展现地球生命的庞大体量;亚洲体腔最大恐龙“汝阳黄河巨龙”,以2.93米长的肋骨刷新全球纪录,印证其独特的生理结构;还有体长仅60厘米的世界最小窃蛋龙“迷你豫龙”、化石完整度高达84%的“史家沟岘山龙”……

君昌中原龙也首次来到北京,这次展出了它的一些甲片和骨板。2025年3月26日,《古生物学报》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发表的《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甲龙科化石新材料》,并建立了新种——君昌中原龙。作为植食性恐龙,它身披重甲,依靠尾部独特的叠瓦状骨板进行防御。它的发现,为研究甲龙类的个体发育及甲龙科早期形态演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展览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独特的古生物研究价值,既展现中国恐龙的多样性,也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史前生命的难得机会。
展览科学顾问、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徐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次展览以“生命的舞台”为主线,是一次跨越亿万年的时空对话。从远古海洋变迁到多元生态场景重现,从恐龙生存博弈到羽毛演化与鸟类起源,展览里不仅有对远古生命的精准复原,也有对地球生命演化规律的深刻揭示,能让观众直观感受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让孩子在互动中萌发探索欲
在科学策展团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看来,古生物科普不该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这次展览,我们打破了传统陈列模式,用场景复原、互动体验让化石‘活’起来。观众能亲手探索恐龙的生存密码,青少年更能在玩乐中萌发探索欲,这正是科普最动人的力量。”邢立达说。
创新展陈方式和沉浸互动体验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展览精心打造360°全景白垩纪森林与恐龙群落场景,融合声光电技术,还原“霸王龙与三角龙巅峰对决”“巨型蜥脚类恐龙漫步林间”等史前名场面。观众还可以走在巨型恐龙的骨架下方,仿佛“穿越”回白垩纪时期,感受和恐龙同行的震撼,享受沉浸式探索的独特乐趣。

在互动体验方面,展览设计了超10种物理与多媒体互动项目:观众可在“胃石研磨工坊”转动把手,观察胃石如何帮助植食恐龙消化坚硬植物;在“霸王龙咬力大挑战”中模拟霸王龙头部开合,感受其超强咬合力的生物力学特点;通过“装甲勇士转转转”为虚拟恐龙匹配防御骨板,了解不同恐龙的生存策略;还能走进“恐龙足迹探秘投影”区域,用脚步触发虚拟恐龙足迹,直观对比不同物种的体型差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承金认为,展览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科学与大众的桥梁”。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当他们能近距离接触那些记录着史前生命的化石,能在互动体验中萌发对自然的好奇,这份探索欲或许会成为未来科学认知的起点—这正是古生物科普最珍贵的价值。
徐莉也表示,关于恐龙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比如这次展览的君昌中原龙,就还没有拼完。“希望展览激发青少年朋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他们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徐莉说。

(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