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课堂育匠心 产教融合拓新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探索“双高计划”建设新路径

2025-11-14 13:50: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电子电气工程工学院实训基地,一排排工业机器人正在运转。学生们围绕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调试测试,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与实物同步更新。

“这三周,他们要独立完成一台巡检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组装。”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鹏介绍。

理论教学融入工程实践,职业课堂走向真实生产现场——这样的场景,正成为这所学校的新常态。2025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入选国家与甘肃省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围绕石油化工产业链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群结构,正探索服务产业升级、支撑区域发展的高水平职教新路径。

深融产业链:构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强引擎”

在应用化学工程学院的化工安全实训基地内,学生们正分组开展典型生产事故应急处置训练,屏幕上实时传输的反应数据、压力曲线与处置指令不断刷新。“以往教学多聚焦单一场景应对技巧,现在更注重系统运行逻辑、综合风险研判和数智化处置工具的运用。”学院专业教师李有雯在实训现场介绍。

依托第二期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学院打造特色鲜明的化工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通高-本-硕人才培养通道,现开设应用化工技术、煤炭清洁利用工程、安全工程技术、现代精细化工技术4个本科专业及5个专科专业。学院建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成国家级煤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并入围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名单。

“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本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学院院长侯侠介绍,2025至2029年,学院将通过分年度推进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一流核心课程、开发优质新形态教材、培养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生态等十项任务,培养能够胜任石油化工产业链中高端岗位需求,具备数字化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抓手。学院与壳牌、美孚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主要进入“三桶油”等大型能源企业,就业质量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学校依托甘肃化工产业研究院,与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共建研发项目库,聚焦六大研发方向、46项关键技术课题,推动科研与教学双向贯通。

“科研要贴近产业,教学要服务岗位。”侯侠说。学校正联合巴斯夫、浙江石化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校企双导师、分段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起就进入真实生产场景,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智能化赋能:让课堂更“像工厂”

“职业本科不是普通本科的延伸,而是岗位需求的升级。”陈鹏说。依托石化行业背景,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在自动化领域深耕多年,形成了服务石油化工制造智能装备鲜明特色。

学院本科层次设置现代测控工程技术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专业,重点培养智能仪表、过程检测与控制、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和工厂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人才;专科层面则布局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等方向,形成“2+5”的专业群体系。

不同于以理论见长的普通本科,该学院的课程更接近“工厂化教学”。实践课程占比超过六成,学生要在真实系统环境中完成技能模块的训练,再通过综合性项目打通知识链条。“比如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时,我们不讲复杂推导,而是用工程案例和仿真软件让学生理解理论控制逻辑原理及应用。”陈鹏介绍。

围绕岗位能力构建的课程体系,也让实训教学更具生命力。学院建有五大实训基地,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训基地最具代表性。这里集成了15套工业机器人操作平台、智能机器人编程系统和虚拟调试软件,学生可以完成从装调、编程到系统巡检的全过程训练。学院还在职业本科阶段开设《工业人工智能导论》,引导学生理解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控制在石化行业的结合。

“我们希望学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岗位氛围。”陈鹏说。凭借这种理实一体的培养模式,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超过95%,在“西门子杯”流程工业自动化赛中多次获全国一等奖,并承担西部赛区赛事组织工作。

“双高计划”建设,让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从“高质量办学”走向“高水平育人”。该校教务处处长吴海霞表示:“我们要在产教融合中塑造职业本科新样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真实产业环境中成长为新时代的技术工匠。”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