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布行动方案  促进慢性病防治精准化

2025-11-19 16:15:2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基于海量真实人体血管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1∶1还原人体血管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映射……这一“全血管数字人”技术体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领衔的团队打造,能捕捉到肉眼无法识别的病变特征,比如血管壁的早期硬化信号、血流速度的细微异常等,帮助医生在疾病萌芽阶段做出精准判断。

依托“全血管数字人”技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还搭建起基于泛血管大数据的AI预警平台,实现了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患者的全程风险管理。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近日组织的“健康浙里行”医学高峰建设主题采访活动中,“全血管数字人”技术这一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医学突破现场展示,是浙江推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

不久前,《健康浙江行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正式发布。浙江将加强慢性病防治科研体系布局,建设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网络,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全省慢性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36万例,死亡26万例,死亡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今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发布全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GRAPE,首次利用平扫CT影像识别早期胃癌病灶。

该模型基于联合全国20个中心近10万人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让基于影像的胃癌筛查首次成为可能,在两家地区医院的模拟机会性筛查试验中,胃癌检出率分别达到24.5%与17.7%,且检出病例中约40%为无症状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显示,该模型可提前2至10个月发现胃癌,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该方案提出,浙江要充分发挥各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慢性病防治科技攻关方面的作用,聚焦发病机制、疾病模型构建、临床表型异质性、防治关键技术、精准化防治方案、中医药防治技术等领域,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基础前沿研究、诊疗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的全链条部署。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特殊的血液肿瘤,它让患者的骨髓无法正常制造健康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种疾病不仅导致贫血,增加感染风险,还有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该院血液科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资质,以及浙江省血液肿瘤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为治疗方案的精准化、个体化提供技术平台。

该院血液科名誉主任金洁介绍,科室聚焦血液病治疗瓶颈开展研究,针对不同亚型血液病形成特色治疗方案。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例,医院MDS中心提出的多种原发性方法被纳入全国MDS诊疗指南,使高危MDS患者的缓解率提高,并顺利接受移植,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低危MDS患者贫血缓解率改善,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糖尿病足中心,每年近1000名患者因严重足部病变面临截趾风险。“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发的100多种并发症。”该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霖介绍,糖尿病足的诊治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

浙大邵逸夫医院2016年开始试运营糖尿病足诊治中心模式,并于2018年正式挂牌成立了糖尿病足多学科联合诊治中心。患者在门急诊就诊后,该中心团队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迅速进行联合会诊,高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住院期间,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联合查房,确保各专科治疗同步、协调推进。

根据该方案,浙江目标到2027年,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防控、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显著增强,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全省四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进一步降低至8.4%以下。到2030年,四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继续下降至8.1%以下。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