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尾气变“洁净气源”  新型脱硫技术让环保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2025-11-19 17:35: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工业尾气中的硫化物,不仅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元凶”之一,更是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一道环保痼疾,其治理技术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走好环保与成本的“平衡木”。

记者11月19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平、李凯教授团队,在工业尾气精脱硫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一种具有“动态择形效应”的新型催化剂,可将尾气中硫化物深度脱除至亿分之五以下,同时实现多附加值产品的定向调控,为工业尾气的绿色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且高效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应用催化B:环境与能源》《环境科学和技术》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长期以来,传统脱硫技术面临诸多挑战:有的脱硫精度不够,残留的硫化物仍会腐蚀设备、影响环境;有的工艺复杂、副产物单一,难以兼顾环保要求与经济效益。在煤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常含有硫化氢、有机硫等多种硫化物,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导致后续生产设备中的催化剂中毒,还可能进入大气形成酸雨、PM2.5等污染物。而现有技术如活性炭吸附或加氢脱硫等,往往只能针对单一成分,或脱硫后残留浓度仍高于百万分之一,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

针对这一难题,宁平与李凯团队另辟蹊径,提出通过精准调控三氧化二铁微观结构的新思路,将原本仅用作吸附剂的三氧化二铁,转变为高效且稳定的硫化氢选择性氧化催化剂。

“基于铁与锰原子半径和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特点,我们采用锰掺杂三氧化二铁的合成方法,成功制备出具有丰富表面非对称氧空位的‘金属—分子筛’复合催化剂。”宁平介绍,这种方法能让锰物种完整嵌入三氧化二铁晶格,形成独特的非对称铁—氧—锰结构,并进一步构建出铁—氧空位—锰活性中心,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氧活化性能,为硫化物的高效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当工业尾气通过催化剂时,不同类型的硫化物分子会被精准识别并“捕获”到对应的活性位点,反应过程中孔道结构还能随反应条件动态调整,确保反应高效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该催化剂对硫化氢、甲硫醇、二甲基硫醚等典型硫化物的脱除率均达到99.99%以上,最终尾气中硫化物残留量低于亿分之五,远优于国家现行最严排放标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节锰的掺杂比例,可灵活控制催化剂的氧化性能,以适应不同工况下的反应需求。

尤为突出的是,该技术实现了“治污”与“创效”的双赢——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压力,可将硫化物定向转化为硫磺、硫酸或高纯度硫单质,其中高纯度硫单质纯度达99.95%,可直接作为化工原料出售。这种“一技多用、变废为宝”的产品调控能力,突破了传统脱硫技术副产物单一的局限,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李凯介绍,目前团队正积极与多家化工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加快推进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这项技术不仅为工业尾气治理提供了新范式,也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未来,随着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这项技术有望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在达成环保目标的同时,收获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