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章震
先进智能感知仪器、医学材料与动物饲料、室外消杀(灭蚊)机器人……近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上,广东省科学院集中展示了20多项自行研发和孵化的科技成果。

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所科研团队孵化的“智能感知气味分析系统”,首创国产化智能感知气味分析系统,融合了仪器分析、分子感官科学、人工智能与仿生嗅觉传感技术,创新性地实现了在线重组和智能感知两大核心技术突破。
“在线重组技术能够在仪器上实现气味分子的实时组合与缺失验证,打破传统依赖标准品才能实现重组的现实难题,真正做到‘闻得见的分析’。”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智能感知系统融合了AI算法、仿生嗅觉传感和人工嗅闻相结合,实现对复杂气味体系的多维识别与智能解析,让气味分析进入了智能化、可视化的新时代。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带来的低剂量双因子时序控制和促骨修复磷酸钙骨水泥项目,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修复困难等临床难题,创新性开发出双生长因子序贯释放型磷酸钙骨水泥载体,构建出兼具力学强度与生物活性的仿生修复材料,为老龄骨修复提供了新型解决方案。
广东省科学院化工所发布的IC封装用高纯联苯型环氧树脂,有效实现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保障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安全。高频段、高性能电磁屏蔽、吸波材料通过二维介电材料与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结构设计,利用多异质界面的电磁损耗协同原理,有效调控电磁参数,获得优异的电磁损耗性能,已经在AI、高速通讯等领域快速发展,其宽带宽、低延时的高频段电磁波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为提升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消杀效率,同时降低作业人员的暴露风险,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江门产研院与华南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室外消杀(灭蚊)机器人并迅速投入实际应用。该机器人集成多项技术优势于一体,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现场作业需求。截至10月底,已在蓬江区7个社区及新会区3个社区投入使用,有力强化了重点区域的蚊媒防治能力,以科技力量为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坚实防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