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光动力疗法用于宫颈癌防控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5-11-19 18:40:4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日前,《细胞》旗下临床医学期刊《Med》发表我国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朱兰教授团队开展的光动力疗法用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设计,证实了新型光动力疗法APL-1702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郎景和院士介绍,持续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重要风险因素,根据患者感染程度不同,CIN分为1级、2级、3级,不同级别有不同的机会和可能发展成为宫颈癌。在高级别(2级、3级)的CIN未发展成为宫颈癌之前对其给予处理,可以阻断它的发展,从而阻断宫颈癌的发生。

据了解,当前癌前病变的治疗包括冷冻、激光等,也有电切和冷刀锥切等手术治疗。但当前手术方式难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手术切除疗效确切但因有创带来宫颈损伤,而无创手段由于过程中的不便利性出现应用困难。

论文作者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乔友林介绍,光动力疗法通过让感染HPV的细胞吸收光敏剂,然后进行LED光照杀灭。以前的光敏剂是静脉注射,导致患者在治疗时全身无法见光,限制了光动力疗法的应用。此次进行临床试验的APL-1702创新了诊疗方式,通过装置的设置,使得光敏剂可以被患病部位吸收,且内设冷光源,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据介绍,该项临床试验研究是一项在国际61家中心开展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共纳入402例经中心病理专家组确认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含CIN2、CIN3),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APL-1702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以5%氨酮戊酸己酯局部用药,结合特定波长光源进行照射,随着病变细胞选择性摄取并转化光敏剂后,在内置的冷光源照射下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从而精准诱导病变细胞凋亡,对正常组织损伤极小。

乔友林教授表示,该疗法非切除性的特质更好地保护了患者的宫颈结构和生理功能,为这部分女性提供了既能有效控制病变、又能最大限度保障未来妊娠安全的选择,体现了现代医学“治疗个体化”和“生育力保存”的能力。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