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星中无法相容物质竟能混合,为研究生命起源前化学过程提供新视角

2025-10-20 01:01:00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土星最大卫星“泰坦”的分析,取得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发现。研究表明,在极低温环境下,通常无法相容的物质竟能混合,这一现象为生命起源之前的化学过程提供了新视角,同时挑战了化学中长期被接受的基本规则,并加深了人们对太阳系行星及卫星的理解。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泰坦星抱有浓厚兴趣,因为它是太阳系除地球外唯一已知拥有地表液体的星球,也拥有类似地球的天气系统,包括风、云和甲烷雨,其寒冷的环境与数十亿年前年轻的地球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这颗卫星有助于人们理解生命诞生前的关键化学步骤。

新发现表明,甲烷、乙烷和氰化氢,这些在泰坦大气和表面大量存在的物质,能够以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方式相互作用。其中,氰化氢是一种极性分子,而甲烷和乙烷则是典型的非极性物质。按照传统化学规则,它们如同油和水一般难以混合。然而,在泰坦极寒的条件下,这些物质竟能共同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

这一突破性发现源于一个未解之谜:在泰坦大气中生成的氰化氢最终去了哪里?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团队在接近90开尔文(约-180摄氏度)的极低温下,将固态的氰化氢与液态的甲烷和乙烷混合,并利用激光光谱技术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光谱信号显示出异常变化。

瑞士团队就此提出了一个看似违背化学常识的假设:甲烷或乙烷是否可能与氰化氢形成混合晶体?这直接挑战了“相似相溶”的化学原则。但最终结果表明,在泰坦的低温条件下,碳氢化合物确实能渗透进氰化氢的晶格结构中,形成一种被称为共晶的新物质,计算模拟出的光谱特征也与NASA的实验数据高度吻合。

这一发现具有深远意义。氰化氢在多种生命前体分子的非生物合成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例如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和构成遗传密码的核碱基。同时,该成果也表明化学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总编辑圈点

在常温条件下,很多物质就像水和油一样泾渭分明、难以相容。但在极低温度下,这种情况会发生神奇扭转。泰坦星的极低温环境,就为科学家观察这种现象提供了天然的“宇宙实验室”。在这颗星球上,原本不相容的氰化氢、甲烷和乙烷,竟然有可能形成混合晶体。可以理解为,在极低温环境下,这些分子、原子的运动都变得异常缓慢,它们没有力气再相互“推搡”,只好暂时“和解”。这种奇妙现象拓展了人类对物质形态的认知,也为材料科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责任编辑:左常睿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