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夏天一 通讯员 王宁
4月13日,“2025中俄国际工程科技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俄罗斯工程院代表团、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代表与中国科技领域院士专家及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工程科技协同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可持续发展展开对话,共绘中俄科技合作新蓝图。
俄罗斯工程院院长古谢夫·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在视频致辞中,回顾了中俄科技合作的历史渊源,并介绍了俄罗斯工程院的研究优势及与中国同行的合作成果。他表示,期待双方在航空、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张景安在致辞中强调了中俄科技合作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中俄科技合作不仅具有互补性和互利性,还在全球科技合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化不可逆转,科技是这个潮流的核心乐章和最强动力,创新全球化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孙福全在发言中提出,加强中俄国际合作的建议,包括稳步扩大科技领域制度型开放、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深化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分享了在航空摄影测量和超低轨卫星发射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他表示,团队正探索将航空摄影设备“搬到卫星上”,期待与俄罗斯相关机构与科学家的合作。
浙江大学教授邵健以“大数据智能赋能全球产业精准合作”为题,分享了该校人工智能研究所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链精准对接中的成果与案例。他们提出了支撑四链智能融合的“一云两网”框架体系,整合协同多方创新资源,构建了产业链群协作数智网和区域科创服务数智网,全面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数智发展新时代。
会上,俄罗斯工程院第一副院长、首席学术秘书伊万诺夫·列昂尼德·阿列克谢耶维奇介绍了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成立的情况,并进行了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揭牌仪式。伊万诺夫·列昂尼德·阿列克谢耶维奇表示,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的建立,标志着俄罗斯工程院在华科技合作迈入机制化、常态化新阶段。未来,他们将秉承“开放包容 互联互通 务实求效 合作共赢”的理念,高效提供中俄科技对接、科技咨询、学术与人才交流等各方面服务。
会议期间,伊万诺夫·列昂尼德·阿列克谢耶维奇为近两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家颁发了外籍院士证书。同时,他还为促进俄罗斯工程院在华发展所作出贡献的个人颁发俄罗斯工程院相关奖章与感谢信。
此次活动由俄罗斯工程院主办,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即俄工科力(北京)科技中心承办。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