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肖玲玲
春日里,走进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佐敦),记者顿感满眼“绿意”,场区里整洁干净,车棚顶上铺设的光伏板熠熠生辉。
“这些光伏车棚可以利用太阳能为工厂提供绿色电力支持,每年可发电43.8万千瓦时,约占工厂年耗电量的10%,每年可减少约292吨二氧化碳排放。”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佐敦”)健康安全环境与质量保证经理邓国栋说。
中远佐敦是青岛高新区加快绿色转型的缩影。近年来,青岛高新区通过能源革新、产业升级和智慧管控,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为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能源革新驱动绿色转型
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一个能源站内,地表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我们在青岛高新区建成三处能源站,总入网供热面积达138万平方米,年节省煤炭近1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7万吨。”青岛高新高科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运营经理董康说,将减排二氧化碳作为碳指标配额进入碳交易市场,按照当前碳交易价格,每年将产生约3500万元的碳交易价值。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青岛高新区积极革新能源利用模式,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推动能源结构深度转型。2022年开始,青岛高新区加速建设污水源热泵、余热回收利用项目,截至目前,园区总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达426.24万平方米,占全区总供热面积的44%。
“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园区每年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12494.4吨标煤、节约用电2725.5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6万余吨。”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四级调研员陈占昌说。
着眼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青岛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减少企业成本,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该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石长宏介绍,在青岛高新区生态环境部门的协助下,企业完成生产系统生态化改造,完善了危险废物处置流程等,成功获批山东省首批“无废工厂”。
“我们依托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投入,减少不必要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生成,漆渣年产生量从15.794吨减少至4.063吨。”石长宏说,他们还通过安装危险废物智能终端设施,实现了危废的信息化管理、可追溯性和全流程监管。
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无废工厂”的同时,青岛高新区还引导区内小微企业进行危险废物统一管理,将园区产废主体的危废转运需求统一整合,采用“拼团”方式打包处置,不仅提高了小微企业危废转移频次。也大大减少了企业危废处置费用。自2023年在山东省率先探索这一措施以来,青岛高新区各试点企业累计转运危险废物近百次,总量达85吨。
产业升级筑牢发展支撑
4月24日,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一期主体在青岛高新区竣工。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智能化、产能大、品类全的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预计年产呼吸类药物5400万支,并实现打造“零碳工厂”的目标。
锚定绿色高质量发展,青岛高新区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等高质量项目加速落地。
“我们将园区建立之初的电子信息、现代加工、新材料、海洋生物技术四大主导产业,升级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2+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由重到轻’的转变,为绿色低碳发展筑牢支撑。”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城阳区委副书记卢阳介绍。
这一调整成效显著,近5年来,青岛高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93.4%,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30.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下降39.3%,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5%,园区基本完成“碳达峰”目标。
产业减碳,发展增绿。在青岛高新区的引导下,园区企业纷纷以“绿”破题,撬动发展新势能。
索尔维精细化工添加剂(青岛)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的企业。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该企业不断探索高盐废水利用路径,通过增加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将高盐废液回收后用于中间产物的预清洗工序、最终产品生产的反应过滤工序,每年减少水资源消耗和废水排放量8万吨。
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工业炉窑尾气治理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将脱硫工艺改造为钙法脱硫,脱硫后产生的硫酸钙、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混合物作为产品由原料厂家回收利用。改造完成后,该企业每年将减排氮氧化物17.52吨、二氧化硫1.18吨、烟尘0.305吨。
为引导企业向“新”向“绿”、推进节能降碳,青岛高新区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改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扶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制造、绿色数据中心等示范项目或荣誉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奖励,极大增强了企业环保技改的信心。
卢阳表示,将继续通过政策激励、典型案例推广等方式,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减污降碳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以绿色低碳助力产业发展。
数绿融合增添新动能
借助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重塑生产流程,数字化与绿色发展的融合为青岛高新区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克斯康)建立高精度检测装备智能工厂,仅配置5名一线维护人员即可确保200亩园区、5000多套设备高效运转,整个智能工厂工作效率提升22%以上,综合能源消耗下降40%。2022年,海克斯康成功荣获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第一张国际碳中和认证证书。
“紧抓青岛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机遇,青岛高新区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减污降碳深度融合,推动园区6家企业成功认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卢阳介绍说。
依托数字化技术,青岛高新区还打造了高新区智慧能源中心,通过“GIS+CIM”(地理城市系统+城市信息模型)方式,对区域内的公共机构、企业、园区进行碳迹追踪,实时统计分析碳排放数据,对重点耗能单位和企业内部耗能单元进行能耗数据采集、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从而挖掘节能降碳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