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历时两年开发的新款消费级3D打印机发布在即,新一轮融资计划也有序推进。连日来,魔芯(湖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天润处于忙碌状态。
这位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00后”,2021年凭借自主研发的三维AIGC算法开启创业之路,降低了3D打印的使用门槛。
谈及创业,陈天润笑着说,得益于学习了一系列关于创业创新的知识,认识了很多创业校友,再加上年轻、胆子大,就把这事儿干了。目前他自己在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直博生,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在浙江大学,类似的双创故事不胜枚举。在校阶段,这些创新故事的主角有何成长共性?
近日,记者随“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走访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通过由师生团队研发的种类多样的机器人、医学仪器,感受到“产学研创一体化”推进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
结合课程善钻研
回顾本科经历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时,陈天润对课程学习表述甚多:“学院选课自由度高。像产品研发系列课程,课上可能感受不明显,一旦结合实践就得心应手。”
凝练少而精的必修课,提供多而广的选修课,该院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与实施面向产品研发的系列课程。本科阶段就有28门36家企业参与建设的专业课程。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玮介绍,学院着力培养“T型”学生,即在校期间通过专业领域的深度、跨学科的宽度,来实现职业领域的广度。
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是如今浙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
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西南角走出校门,穿过数百米长的绿荫小道,可见半山腰处,坐落着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
这一由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灵隐街道联合打造的创新基地,集聚了12个浙大教师团队领衔的创新工坊、20余家机器人相关的科技企业,上百名本科生、研究生在此得到锻炼。
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酉在此设立了巡检机器人创新工坊。该团队研发的两栖球形机器人,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和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适合在非友好环境下长时间执行巡逻、监控、对抗等任务,已在温州鹿城等地应用。
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官孝清参与了这款球形机器人底层运动和控制算法的研发,使其能在复杂场景下自主行动和追踪目标。
他说,相较于电脑中的仿真演练,在工坊中可以根据实物从事针对性的开发,在知识检验和经验积累方面获益更多,团队成员也能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主任侯迪波介绍,教师团队将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转换为教学工具,融入课堂和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实现“理论—实践—创新”的无缝对接。
走出校门敢创业
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多年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深化院系改革,推动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院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30个、校院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66个、本科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基地28个、研究生创新实践赛事训练基地8个。
由于兼具过硬的科研能力和创业知识,越来越多的浙大学子投身创业热潮。
2014年,脑机接口技术前景初显,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易昊翔放弃大厂岗位,创立了杭州回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此后推出AI智能眼镜“Looktech”等创新产品,旨在推动脑机接口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多领域产业化应用。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周泓教授介绍,学院构建了医工信交叉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验证场景、跨学科导师资源及市场化对接服务。
无独有偶,在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初创团队提供“技术研发—创意验证—企业孵化”的全流程服务,形成了“学生—教师—社团—科创团队—企业”协同闭环机制以及“人才育成支撑创新—创新成果赋能产业—产业需求反哺教育”的可持续生态。
记者采访发现,浙大不仅注重发挥教育和人才优势,还充分利用毕业生优势,形成广泛的创新创业资源网络。值得关注的是,一批由学生在校期间创办的科技企业近年来渐露峥嵘。
2022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学院博士生王肃杰在导师孙煜教授指导下,创办杭州神踪科技有限公司,研制高精度多导睡眠监测仪,将仪器重量控制在几十克。
如今,这款仪器已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可对脑电、眼电、肌电、心电等多项生理指标一体化监测。相关数据结合AI算法,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浙江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浙大“学科-课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让更多的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