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4月25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研讨会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它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愿与兄弟单位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接下来,要深化理论探索,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强化人才培养,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术话语效能,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研讨会发布了《党的二十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热点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将党的二十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议程设置和学术成果概括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态势研究等六个方面十六个具体领域。《报告》建议,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未来从加强方向凝聚、加强学科统筹和加强队伍建设和资源调配等着力,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圆桌讨论环节,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方雷深入剖析了学科发展振兴面临的难题。他表示,主要问题在于学科属性和专业定位较为模糊,教学科研人才较为匮乏,基础性研究和学术创新力度相对不足,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相对落后,以及核心课程教材和高质量学术专著相对稀缺。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简繁就高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发展振兴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要明确学科归属,拓展学科联系,理顺同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的关系;二是要立足学科集群,配强学科师资,引导从相关学科引进的教师尽快主动调整研究方向和话语;三是要把准学科定位,培养学科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学科范围内的史、论、著及研究方法、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总结表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振兴,一要坚持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要坚守阵地,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制;三要凝练主题,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自主知识体系;四要担当责任,积极承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