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通讯员 计韦杰
6月5日,广西生态环境厅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广西生态环境状况。
2024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2023年下降3.8%,优于年度目标1.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7.1%,优于年度目标1.2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9.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2%。全区近岸海域总体水质为优,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92.9%,优于国家考核目标92.7%要求。生态质量指数(EQI)为74.63,生态质量为一类。
今年1—5月,广西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1%,PM2.5平均浓度为34.8微克/立方米,臭氧平均浓度为139微克/立方米。1—4月,全区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8.2%,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100%。今年春季,全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96%。
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有效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广西统筹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共有185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39个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51个地表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断面,744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站),1430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58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73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位,40个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点位,217个海洋生态质量监测点位(断面),10个海洋专项监测项目等。
目前,广西共计有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分别为桂林漓江站、环江喀斯特站、北部湾海洋站、百色金钟山站、友谊关站、南宁农业站、桂林城市站),全区站网建设初见雏形,有效地完成了国家站网的建设任务。
今年,广西生态环境厅继续组织了大瑶山站、十万大山站、涠洲岛站、滨海湿地站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将完成全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网络建设目标,以满足全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需求。“十五五”期间,广西将着力打造全区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网络与立体监测能力建设,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广西减污降碳工作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