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攀龙:“铆”在航空事业最前线

2025-07-01 16:38:23 来源: 点击数:

杜星婷 潘颖 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10年前,我还是一名学生。第一次踏入公司大门时,我望着门口那架歼-10战机,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冯攀龙说。

10年后,这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飞机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已是我国多型飞机的制造者,把自己“铆”在航空事业最前线。前不久,他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我也想参与建造飞机”

冯攀龙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精通汽车修理的司机。农闲时,为贴补家用,父亲会在周边县镇做卡车司机。儿时,冯攀龙最深的记忆就是陪父亲一起修车、给父亲递工具。

上高中时,冯攀龙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部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纪录片。“我也想参与建造飞机。”他说。

后来,冯攀龙如愿来到中国飞机城——陕西阎良,入读西安航空学院。

在那里,冯攀龙废寝忘食地学习专业知识。一次,老师布置了机械制图作业。画图时,冯攀龙几乎不去食堂吃饭。同学从食堂给他带来的馍馍,直到完全凉掉,他也没吃。

说到这段经历,冯攀龙有点不好意思。“我一画图就很兴奋,感觉不到饿。”他说。

当这个“90后”小伙专注学习时,我国新型航空装备正密集涌现。2010年前后,在距离西安航空学院不远的成飞,我国自主研制的多型先进航空装备在这里制造。

2015年4月,冯攀龙进入成飞。冯攀龙认识了全国技术能手、成飞铆装钳工技能专家刘时勇并拜他为师。

“我师父平时不爱说话,但他每次说的话都很关键。这有点像我父亲。”冯攀龙说。

进厂半年后,冯攀龙参加了厂里的工人技能比赛,但没能进入决赛。师父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话:“再多打一个铆钉,你就能进前6名。”冯攀龙记住了这句话,开始勤学苦练。每天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冯攀龙都会留在车间,用一两个小时磨练技艺。一年后,再次参加技能比赛,冯攀龙获得了第一名。

入厂4年后,27岁的冯攀龙有了自己的徒弟。现在,冯攀龙已是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这个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承接科研课题、协调相关资源推进一线技术攻关以及培训青年技术工人。

冯攀龙带领工作室成员与公司博士创新工作站深度联动,完成技术革新课题16项,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此外,他提出应用终孔装配技术,通过优化前端装配流程,大幅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质量。为保证生产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冯攀龙还积极推动三维辅助投影、人机外骨骼等创新成果落地。

“追求极致的态度永远要传承”

2025年初,冯攀龙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第一时间带着工具、零件,和几位徒弟先乘飞机再转火车,抵达了任务现场。抵达后来不及放行李,他们就开始工作了。第一轮工作从上午9点干到凌晨2点,短暂休整后,清晨8点他们再次进场。当最后一件工具收起时,时针已经指向次日傍晚6点。在此期间,他们始终“钉”在岗位上,没人合过眼。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在吃晚饭时,冯攀龙终于借用保安室的座机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他还记得电话那头,妻子长出了一口气:“我以为你失踪了呢!”

这样的“失踪”,后来冯攀龙还“上演”了很多回。

十年来,冯攀龙参与了多个型号的制造工作,也感受到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蜕变。“生产线旁,工装越来越少,工作精度越来越高;重复、繁重的劳动越来越少,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不过,不论如何发展,飞机制造这项工作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从未降低,甚至还越来越高。”他感慨道。

在数字化浪潮中,冯攀龙带领团队主动转型,将老师傅的经验数据化,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转化为可传承的参数。

冯攀龙的徒弟们常说:“冯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子,看一眼就知道公差合不合格。”不过,冯攀龙更希望培养出“超越尺子”的新一代工匠。

“飞机翱翔的每一秒,都是千万个细节的完美呈现。”冯攀龙常常这样教导徒弟。如今,他正带领团队研发智能检测系统,将“人眼标尺”转化为精准算法。

不过,在冯攀龙看来,真正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数字化让标准更精确,但追求极致的态度永远要传承。”他说,每当看到徒弟专注工作的身影,他仿佛看到了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未来——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飞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许茜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