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张景阳 通讯员毕晓敏
夏日的暖阳为葡萄藤镀上金边,藤蔓掩映着小池塘,一尾尾小龙虾舒展着螯钳,在粼粼波光中划出灵动轨迹。
近日,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的葡萄园内,6万尾活力四射的虾苗被轻轻倾入水中。这片曾以单一葡萄种植为主的土地,正以“地上结金果、水下藏赤甲”的创新实践,奏响乡村振兴的生态交响曲。
形成“零废弃”生态闭环
“葡萄藤冬季休眠时,土地利用率不足三成。小龙虾养殖需清塘休整,两者若能‘错时上岗’,效益岂不翻倍?”中河源社区党委书记张雪峰说。作为海勃湾区葡萄种植核心区,社区的大片葡萄园虽享誉一方,但产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触顶的困境日益凸显。
2023年,社区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土壤pH值、水温、溶氧量等23项指标展开“生态体检”,意外发现葡萄藤根系与小龙虾栖息环境的“黄金契合点”:葡萄藤蔓在盛夏为虾池撑起天然凉棚,降低水温波动;小龙虾掘穴有助于疏松土壤,促进葡萄根系呼吸;虾粪可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葡萄落叶经发酵后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形成“零废弃”生态闭环。“土地从不辜负智慧,关键看我们如何唤醒它的‘立体生产力’。”张雪峰望着虾池中欢腾的虾苗说。
要让小龙虾与“金果银藤”和谐共生,绝非简单“混搭”。中河源社区携手内蒙古亚联润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科技为笔,在3亩试验田上绘就生态农业新图景。
“智慧池塘”里,水质监测浮标实时传输pH值、溶氧量数据至云端,专家团队远程诊断;生物滤床上,狐尾藻、水葫芦摇曳生姿,净化尾水实现“零排放”;葡萄架采用高架栽培模式,行距拓宽至4米,既保障小龙虾活动空间,又提升通风透光率;同时,田间还套种了黑麦草,夏秋时节收割行间黑麦草喂虾,冬春时节翻耕培肥,形成“草—虾—葡萄”物质循环链。
“虾苗入池前,我们用有益微生物群菌液浸泡消毒,相当于给它们穿上‘生态防护服’。”内蒙古亚联润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员李明托起一篓虾苗说。这批精心挑选的克氏原螯虾苗,将在葡萄藤的荫蔽下开启新旅程。
虾苗投放现场,当地居民张秀兰也将一筐筐虾苗倾入池中。“现在来虾池务工,一天能挣150元,还能学技术。”张秀兰说。
据测算,采用这一种养新模式后,每亩葡萄将增收2000元,小龙虾亩产将达200斤,按市场价35元/斤计算,亩均增收7000元,综合效益提升2.3倍;在生态效益方面,化肥使用量将减少40%,农药使用量减少6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40%,葡萄藤下再现“蛙鸣伴蝉唱”的田园诗画。
打造“虾趣田园”农旅品牌
“葡萄架下小龙虾”品牌应运而生,“钓虾摘果”套餐吸引周边游客,预计葡萄园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衍生收益超30万元。“游客既能体验‘钓虾摘果’的野趣,又能品尝现捞现烹的麻辣小龙虾。”张雪峰说。
在社区规划馆内,沙盘上的“葡萄龙虾小镇”勾勒出乡村美好图景:葡萄藤下,垂钓长廊蜿蜒伸展;虾池畔,亲子厨房炊烟袅袅升起;星空营地里,露天电影与篝火晚会点亮乡村夜晚。
“未来3年,我们将把共生模式扩展至50亩,打造‘春赏花、夏采果、秋品虾、冬观鸟’的四季旅游路线。”海勃湾区农牧水务局局长柳中说,3公里生态步道将串联起葡萄长廊、虾趣乐园与观鸟台,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乡村振兴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乐。”张雪峰轻抚葡萄藤说。他身后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一群小学生正用画笔描绘心中的“虾趣田园”——画中葡萄垂珠、虾跃清波。
海勃湾区中河源社区用生态智慧交出乡村振兴的答卷:土地从不吝啬馈赠,关键在于如何用科技之钥、共生之思,打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丰饶之门。绿意盎然的葡萄藤、尾尾跳跃的小龙虾,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