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人生价值、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7月16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即第二期三年行动)有关情况。
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介绍,第二期三年行动围绕四个方面共提出13项政策举措,明确提出实施十大行动。其中包括聚焦“较为充分就业”,实施促进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行动;聚焦“完善就业服务、解决结构性矛盾”,实施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行动、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等。
职业技能水平与残疾人就业增收息息相关。李东梅介绍,2022年—2024年,第一期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期间,实名培训城乡残疾人142.7万人次。中国残联以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残疾人提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培训项目,既涵盖新业态培训项目,如AI应用、直播电商、无人机操控,也包括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手工制作等。
“第二期三年行动将继续坚持开展实施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其亮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更加’。”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任占斌介绍,一方面,第二期三年行动将更加注重促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定了“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增设职教部(班),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特教部(班)”。
同时,第二期三年行动将更加注重残疾人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高质量培训。规定了“加强残疾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深入推进科技助残行动,强化成果转化应用”。
此外,第二期三年行动将更加注重以赛促训,以竞赛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带动残疾人技能培训。规定了“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制定完善竞赛技术规程和激励措施”。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会同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三年行动,并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和残疾人群体的诉求,在工作中不断优化完善三年行动方案,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李东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