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7月18日,2025科技与外交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加强科技创新协作,共建开放合作生态”为主题,围绕国际生命科学创新、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推动全球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工作以及开放合作生态。
论坛由中国德国友好协会指导,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国科协”)主办,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中绿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维卓致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韦斯(北京)生物科技支持。国科协会长靳晓明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中国科协荣誉会长、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欧亚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张景安宣读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的贺信。贺信称,中国科协作为民间科技外交的重要桥梁,多年来在凝聚民间智慧、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科技外交官之家”自2009年创立以来,各位科技外交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牵线搭桥、战略咨询、资源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力,有力服务了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持人中国科协第七届理事会会长、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靳晓明宣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的题词。
致辞环节,来自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代表进行了致辞。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科技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科技部积极推进科技外交,推动中外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局长、中国科协副会长范英杰指出,科学与外交始终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要积极开展民间科技交流,让科学家共同体、创新企业、学术组织等多元主体间的直接互动,成为夯实国家间科技合作民意基础、应对变局挑战的韧性网络。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中国科协副会长王振宇指出,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科技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构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组织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计划、完善科技人才交流机制、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等举措,持续推进国际科技交流。
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主持工作)丁宁指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践行者,中国工程院近年来发挥院士专业优势和学术影响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治理,提升我国工程科技国际化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张斌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通过深化多边科技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中国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等举措,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校长龚珍旭发出三点倡议,一是以文化为桥,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二是以教育为基础,培养兼具科技与艺术素养的国际化人才;三是以协作为纽带,共建开放创新生态,践行产学研国际合作。
论坛上,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前驻奥地利、德国大使史明德,张景安,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汤健等专家先后进行了主旨报告。
此外,论坛举办了两场圆桌对话。第一场圆桌对话议题为“生命科学国际创新探索”,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宁主持,北京首医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胜海,深圳市眼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胡亦新,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部长黄晓飞,招商局资本执行董事、生命科技投资组负责人侯宇,中国科协中瑞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平台专家顾问、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肖若秀等嘉宾参与对话,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对国际生命科学如何增进人类福祉进行了深入交流。
第二场圆桌对话议题为“国际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由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欧美分委会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徐捷主持,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能源与交通融合专委会副主任、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武平,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能源与交通融合专委会主任、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贾利民,北京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总建筑师钱嘉宏,中国科协常务理事、中绿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惠峰,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创新研究院院长杜辉等嘉宾参与对话,就如何推动国际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生态提出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