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7月22日,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在北京举行企业气候行动公共叙事沙龙,来自企业界、媒体和公益界人士就减污降碳技术和模式创新等进行交流。
据介绍,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自2018年联合多家机构启动中国企业气候行动(CCCA)以来,目前该网络拥有85家成员单位,已连续7年征集并发布《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收录了来自数百家单位申报评审后入选的110个案例。
为推动案例集走出专业领域、面向更广泛的受众,大道今年在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借助腾讯碳LIVE平台,将累计收录的110个典型案例进行数据化处理,采用分级标签体系,结合行动图谱,对案例进行分类和标注,并计划通过多个平台,输出案例成果及经验,以供行业参考和公众查阅。
能源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荆卉说,气候传播不仅要传播科学和政策,也要寻找与人的连接,拉近与每个人的距离。从研究“人”做起,寻找不同人的关注角度、结合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和内驱力,往往能让气候故事有更多样化的接口和更深入长久的影响力。
与会的CCCA成员企业代表及合作伙伴也分享了他们一线的实践情况。其中,来自原初科技的代表介绍了他们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等生产碳酸钙产品,实现污染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施耐德电气正在力推绿色人才、绿色技能培养。国能中电、达实德润、友绿智库等企业也分享了其在各自领域的减碳实践。
天气预报主持人刘超用“不以为然”到“深以为然”概括其自身经历:从对气候变化的陌生到积极投入“气候加速度”短视频制作;从碳中和婚礼践行者到参与玲珑计划为流动人口社区进行参与式减灾活动。他希望告诉公众气候问题不只是科学议题,也是人人都在经历的生命体验。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