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7月29日,2025年度“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三季度采访活动在四川省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启动。媒体采访队伍将前往眉山、自贡、成都三市,在为期三天的采访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度挖掘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特色亮点,揭示产业发展的途径,揭秘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我们中心将全力打造西部地区一流的化工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平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域中心,为眉山市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多梯度项目储备。”在创新中心,中心运营企业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君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们介绍创新中心情况。
创新中心是眉山首个产业中试基地,主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中试验证、成果转化、示范工厂等服务。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引进固态电池全产业链、二氧化碳捕集耦合制氢等13个中试项目,首个年产50吨锂镁合金项目4个月完成转化落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5亿元。
走进位于眉山高新区的眉山博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新材)的晶体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偌大的生产车间仅有几名工人进行电脑设备的操作。他们只需在关键节点进行监控和调整,大部分工作都由智能化的设备高效完成。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稀土闪烁材料及激光材料的研发、生产及加工业务,服务于核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国家大科学工程高能物理项目以及工业激光器制造商,是全球三大核医学影像探测材料供应商之一,也是国内核辐射探测及工业激光器行业核心器件领军企业。”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振兴介绍。
拉晶、截断、开方、截倒、粘棒、切片……在眉山市甘眉工业园区四川兴德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兴德利)的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精密仪器,确保每一件硅片产品都能达到生产要求。
据了解,四川兴德利专注于太阳能电池、单晶硅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兴德利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依托集团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与浙江大学、东北大学、江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建立了强大的晶体材料研发平台,技术水平紧跟新能源产业前沿。
近年来,眉山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未来,眉山将继续坚持“制造强市”首位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推动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