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襄阳建设“智造”新城

2025-08-07 11:11: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江伟兵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在位于湖北襄阳的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中的机械臂正在空中跳着“工业芭蕾”,这里每3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发动机,诠释着智能制造的速度;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石头熔岩拉成丝,嫦娥六号月面国旗所用的玄武岩纤维,就诞生于此。

如今,科技赋能之下,襄阳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的活力。2024年,襄阳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0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507家。襄阳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城市向智造强市转型的实践,成为中西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高能级平台锻造硬核科技

襄阳坚持以用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平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湖北隆中实验室已实现项目建设“从无到有”、运行机制“从点到面”、技术攻关“从0到1”三大突破。实验室建设面积7万余平方米;集聚双聘院士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39人;购置科研设备111台(套),价值近2亿元。湖北隆中实验室研发的“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制备与工程化关键技术”“铝合金构件锻压热处理复合高强韧精确成形技术与应用”等2项成果,被列入湖北实验室20项标志性成果;孵化了高活性金属含能材料产业化项目、储能装备产业园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等3个重大工程,总投资达135亿元。

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在襄阳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该平台与襄阳九鼎昊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高频高压电源及运维系统。这一系统可应用于电捕焦油器中,大幅提高捕焦效率。

华中农业大学与襄阳开展校地合作,建成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该研究院创新“产学研用推”合作模式,通过千亩教学科研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使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植物疫苗、华麦1168小麦、华薯1号马铃薯等科技成果在襄阳快速转化。

当前,襄阳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38家,其中国家级31家。近三年,襄阳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累计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800余项,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5600余项。2024年,襄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2.61亿元。此外,襄阳90%以上的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建设。通过创新平台,企业积极牵头或参与科技项目,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数智力量赋能传统产业

在襄阳市襄州区际华三五四二纺织产业园,年产2500吨特种尼龙66长丝中试线正加紧建设。此前,首条“中国智造”纤维生产线已在此量产。

“这条中试线投资7158万元,实现高端尼龙从切片到成品长丝的全流程国产化,填补了国产高端尼龙66纤维产业化空白,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可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产业支撑。”该园区项目部总监毛以军说。

在襄阳,数智力量正助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其中,纺织业的数字化转型极具代表性。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330台喷气织机全部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子屏实时监控着12万根纱线状态。

“我们的产品品类拓展至100余个,产品远销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该公司综合部负责人陈念介绍,通过探索运用数智技术,企业推动了管理升级和流程再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近10%,供应链响应时长缩短30%,管理层决策效率提升40%。

不仅是纺织业,目前,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正加速向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渗透。襄阳已建成5G基站12259个,15家企业获批省级5G工厂,4个项目入围工信部5G工厂名录。

汽车产业转型尤为瞩目。东风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东风纳米襄阳工厂内,来自东风电驱动、东风延锋、东实动力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被源源不断送进储料仓;柔性生产线可同时生产6种车型,每120秒就有一辆东风纳米01下线,搭载L2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纳米01新能源汽车出口4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东南亚市场掀起“襄阳智造”热潮。

构建全域科创生态圈

襄阳努力推动机制创新,通过平台服务、基金支持、政策支撑等方式优化创新生态。

在平台服务方面,襄阳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平台入驻企业4897家。通过平台,企业解决了包括技术、人才、金融、场景在内的630项需求。平台成为企业找技术、找人才的“线上集市”。襄阳在湖北省率先建成综合性科技资源云服务平台“汉江科联网”,集合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平台基地认定、项目验收等业务功能,整合文献、人才、成果、金融等资源,实现了政务服务与科技数据的对接互通。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4万个,文献资源数据量超12.6亿条。

在基金支持方面,2022年,湖北省科技厅与襄阳市共同出资设立襄阳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我们推行‘无申请兑现’政策,2024年发放高新技术企业奖励6610万元,惠及404家企业。”襄阳市科技局局长陈瑶介绍。

2024年,襄阳市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获批经费1067.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77.78%、254.65%;争取省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项目67项,获批经费54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07%、16.34%。

在政策支撑方面,人才政策持续释放吸引力。襄阳市构建“1+7”人才政策体系,推动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队伍建设。

例如,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通过专家工作站,与北京交通大学胡正寰院士及其团队就高性能汽车复杂零件智能精锻技术与应用进行合作研发。双方携手合作,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刘升以“科技副总”身份入驻湖北洪伯车辆有限公司,把研究成果引入生产线,改进现场生产工艺序列与参数,使得模具寿命延长近30%,直接为企业节约50%以上生产成本。2024年,襄阳市5个团队入选“楚天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6个项目入选省级科技人才服务企业项目。

此外,通过“创新积分制”“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可凭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等获得信用贷款。截至2024年底,襄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2.25亿元、237.24亿元、96.97亿元。襄阳积极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000件,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利转化率超过80%,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的“硬通货”。

“我们正加快创建襄阳国家农高区,着力推动襄阳‘智车’‘智农’之城建设。”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吴海涛介绍,该市将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做好人才创新要素支持、服务保障等工作,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高水平建设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娄玉琳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